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先深入體驗,再來談改變|小沐屋讓閱讀不再是特權

今天好屏友

發布於 9小時前

文字/呂國維

攝影/呂國維、廖珮容

一段關於「回鄉」的經驗,往往從一種莫名的「感覺」開始。

有人說那是一種召喚,有人說那是命中注定,也有人僅僅將之視作生命中一個自然的移動。「在那個年紀,我就突然有了那個 Feel。」在台東青年旅館的營運結束後,「大樹」回到了屏東,在潮州開設獨立書店——小沐屋。

在旁人眼中,這樣的行為好像必然帶有「為家鄉奉獻」的重大意涵;但對大樹來說,這不過是一個「移動」──就像從台北到台東,再從台東回到屏東,居住之地雖然切換,生活實踐的核心精神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

返鄉青年的標籤:更有使命感?

大學到研究所都在台北就讀,回到家鄉後,大樹時常聽見他人向她投射「返鄉青年」,並伴隨一連串的期待:

「你是不是想改造家鄉?」

「你是不是特別關注地方議題?」

「你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具有使命感,願意為在地付出?」

但在大樹的觀念裡,「家鄉」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血緣或戶籍所在地,也不是某個人在某地長大就得背負何種「再造家園」的重責,而是因為「住」在這裡。

「所以我並不喜歡『返鄉青年』這個稱呼,因為通常帶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期待:你該無私奉獻、該帶動鄉鎮發展、該關心家鄉政治、該致力於文化保存……」針對這些「預設」,大樹反駁,每個人關心的重點不一樣,能做的事情也不同,並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無論住在台北、台東,還是屏東,大樹都會自然地關心那個地方的公共建設、自然環境、政治生態,以及身邊人的生活處境。並非一定要「返鄉」才做這些事,也不必等到回到故鄉才開始愛土地。所有人的居住地,都是實際落腳、互動、共同生活的地方,理當值得更深的關注、投入和理解。

關心所在之處,無論是否「家鄉」

研究所畢業後,大樹輾轉到了台東經營青年旅館,卻因房東計畫將房子收回去經營民宿,產生了一些衝突。

「那時我剛好三十出頭,也恰逢房子必須歸還給房東,我就告訴自己:或許該回屏東了。」大樹坦言,回屏東的念頭並沒有深思熟慮的藍圖,也不帶著「回鄉」改造的壯志,只是一種單純的「時候到了就走」的感覺。

大樹並不是抱著偉大熱情,要立刻替家鄉做什麼。

甚至在打開 591 租屋網站時,大樹並不特別鎖定哪個區域,只是在看位置、環境時,憑著「有沒有感覺」去篩選。「後來,我挑了靠近林邊溪流域的地段,因為那一帶有些點讓我覺得『可以』,於是就回來了。」對於大樹而言,這就是一種單純的移動。

就好比當年大樹北上求學或東漂台東一樣,住在哪裡,便自然地去關注哪裡的在地事務,認識哪些議題值得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人對大樹投射「返鄉青年」的既定印象,認為大樹一定帶著崇高的目的,或是想大力推動某種變革。

「但其實並沒有,」大樹說道,過去在台北念書的時候,她也會關心核電廠電力如何傳送、垃圾車要運到哪座焚化爐、污水處理廠在哪裡,「我在台東時,也關注當地電力、排放問題,以及地方土地開發爭議,投入討論原住民文化、漁業資源、女性安全等議題。」

這一切與「返鄉」無關,而是因為大樹「住在那裡」,跟周遭的人和環境產生連結。

許多人都會將「在台北」與「在台東/屏東」當成強烈的對比,彷彿大都市住的人就一定冷漠、不關心公共議題;在地鄉鎮的人,就必然更愛社區、更團結。這其實是非常刻板的想像。

大學時期的大樹在台北大龍峒租房子住,也時常參加地方座談會、去了解垃圾處理流程、關心大龍峒的文史;「在那裡,我跟左鄰右舍打招呼的互動,並不會比我現在在屏東潮州少。」

亦有一些住在台東多年的年輕人,他們對地方議題極為熱中,但同時也在台北、花蓮、台南等地找機會,跨縣市整合資源。回到家鄉不是問題,大樹說道,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先理解當地需要什麼、你本身能夠提供什麼,以及你願不願意付出對應的行動。

有些人一聽到「你回屏東了!」、「你是客家人回到客庄了!」就認為大樹自帶神聖使命,甚至期待大樹去整頓家鄉文化或重振人情味。事實上,大樹想做的事跟在台北或台東做的並沒有太大差異:「我會先觀察周遭情況,再決定要做些什麼。」

如果那個地方早已有一群人在關注某些議題,大樹反而認為不見得需要「錦上添花」;相反地,如果發現存在重大問題而無人處理,大樹才會與其他夥伴一起想方法介入。

這就像大樹在都蘭會去推動性別安全、防暴社區,卻沒有選擇投入族群文化議題,是因為都蘭早就有不少原住民青年在努力;但回到潮州後,大樹陸續察覺客家村、原住民族、外籍新住民之間的矛盾與歧視鏈,便開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涉入。

跨族群、在地歧視與母語書寫

「我從小在新埤一帶成長,是典型的客家村小孩。」

小時候,大樹的父親對閩南文化、東南亞新移民、原住民族都抱持很傳統而刻板的想像,甚至以為存在優劣基因之說。父親展現出一種保守、帶有威權的態度。

大樹長大後重返此地,陸續聽到社區長輩依然口口聲聲說「原住民的東西有什麼好看」、「閩南語才是真正的台語」,又或者是發現隔壁村落輕視客語、不願意和客家人共事……才赫然想起,小時候的生活,早就交織成一條相當複雜的歧視鏈,而父親只是一個縮影。

客家人在閩南人為主的區域感到被排擠,但回到客家村,又會看不起原住民和東南亞移民。相對更弱勢的群體,像移工、外籍配偶,或在社會上難以被主流文化接受的族群,就更容易遭受孤立和冷漠。

留意到這個現象,大樹在潮州經營的小沐屋時,便很刻意地蒐羅各種本土語言的童書、文學作品,包含客語、台語、原住民族語等,希望展現「母語多樣性」的價值。

這並不代表大樹排斥其他語言,更不是在強調哪一種語言比較高尚,而是希望這裡能給任何想要找原住民繪本、客語讀物、台語創作書籍的人,一個可以安心接觸的空間。書店也會不定期舉辦與親子教育、性別安全、族群認同等議題相關的講座或活動,試圖讓在地人知道:這些面向其實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交集,而非「別人的事」。

大樹深深相信,若要推動改變,第一步並非先端著一套理論進去,指責當地人「你們落伍」、「他們歧視」,而是必須在生活裡見縫插針:透過共同生活、真誠對話,慢慢敞開心胸連結彼此,行動的意義才有可能發生。

來自社工的啟蒙:先深入體驗,再來談改變

很多時候,大家誤解「關懷社會」的人一定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我就是推動移工政策改革」、「我就是要做長照」、「我一定要推性別平權」但大樹恰恰相反,「我是屬於『被環境驅動型』的人。」

大樹在小沐屋的立場也一樣:先開店,跟鄰里往來,再從經驗裡理解這裡真正的痛點。在實際生活中,才能知道哪些議題可以有所作為。

在這個過程中,與人互動會看見一百種冷漠的理由,也會發現種種複雜的人際脈絡。有人真的是沒能力參與公共事務;有人雖然看不下去,但害怕成為出頭鳥;也有人只想顧自己的經濟生計,覺得社會議題太遠。

大樹並不急著去批判誰、否定誰,而是會先評估:「我現在想做的事,有沒有足夠的人一起響應?如果只有零星幾個人,該如何喚起更多的連結?」

這些看似「沒有目標」的策略,其實是來自高三那年的經驗。

高二升高三那一年,大樹屏東的家鄉經歷了讓台灣嚴重受創的八八水災,南臺灣的損失更是慘重。由於潮州地勢相對高,變成了當時可進入災區的最前線。就在那場水災中,大樹第一次接觸到社工。

大樹驚訝道,「他們竟然會在晚上組織志工團體活動,不只關心受災戶,也關照那些每天投身救災、身心疲憊不堪的大學生志工們。」大樹從這些社工身上感受到「照顧幫忙者」的重要性,開始明白人性的複雜與需求的多面向。

衝著滿腔熱血的服務熱忱,大樹也跟著法鼓山的師父們帶領的青年團隊,到受創最嚴重的高雄甲仙(小林村所在地),參與長期的災區重建服務,那一次的經驗著實顛覆了大樹對「服務」的印象。(詳細服務過程收錄於《雲水林間:小林村心靈陪伴札記》一書)

進到災區後,師父們沒有預先設定該做什麼,一時間讓大樹摸不著頭緒;沒有固定行程,沒有運送物資、沒有大興土木,而只是純粹陪伴居民,「下午兩點到五點的自由時間,我們就跟小孩出去玩、去散步,去認識每一戶人家。」而「大樹」一名也是來自當地的孩子。孩子們喜歡爬到她身上,便因此以「大樹」的形象取個親切的暱稱。

大樹回憶起那時服務的過程,只是為了讓這裡的居民相信「這些人真的會留下來」。服務團隊的核心,是回到人跟人的關係,不是服務者跟被服務者的關係,也不是學者跟當地人的關係,「速度很慢,可是很真實。」大樹說。

服務團隊一開始就明確知道,終究要培養在地人自己能夠運作,讓外部資源慢慢退居幕後,而不是永久依賴外來力量。這種「消滅社工」的方式,深深影響大樹後來的處事態度。

也因為如此,大樹萌生念社工系的念頭,毅然決然從三類組轉到一類組,並在之後的人生裡不斷受益於這種「先去理解、再想方法」的行動模式。

▲小沐屋的創辦人「大樹」與店狗「貝貝」。廖珮容攝。

不論是過去在台東青年旅館,或是如今在潮州開獨立書店,大樹都把「工作」當作融入在地的過程。與其先訂下宏偉目標,不如先用打工、開店、做生意的方式去體會在地經濟與勞動,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這時才能真正理解人們對公共議題的看法,也能知道如何跟他們溝通。

回到屏東之後,大樹看到客家村對原住民族依然抱持偏見,也看到外籍配偶在婚姻市場的弱勢地位。大樹並沒有立刻跳進去說:「我們辦個活動吧!」、「我們要怎麼改造文化歧視!」而是觀察了當地頗具客家色彩的四合院老屋、街坊,慢慢有了想法:

或許透過母語繪本、親子讀本的分享,讓大人和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多元語言;又或舉辦性教育或身體界限的講座,讓父母理解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成長。

大樹喜歡這種自然滲透式的行動,而不是單方向地告訴人家「你錯了,要改」。

並非只憑熱血:資本、支持系統與「幸運」

許多人看大樹四處奔走,或在不同地方推動事務,覺得好像很能「為理想而奮鬥」。

事實上,大樹能繼續走下去,除了個人意願,也依賴若干「資本」與「支持系統」。大樹雖然沒有父母金錢上的幫助,但大樹並不需要供養他們;也沒有養兒育女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有一位願意支持自己的伴侶。

再者,從高中到大學,大樹遇到不少願意陪伴、理解我的長輩、社工、師友,他們在大樹需要的時候提供情感支持和專業建議。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些都是在背後支持著我的重要養分。」大樹說。

任何人在社會行動、返鄉工作、推動公民參與的過程裡,都需要時間、人脈、資金、家庭/伴侶支持、社群資源等多種要素。有人或許因為孩子尚小、經濟壓力大而無法大幅度涉入公共事務;也有人可能要照顧長輩,不得不暫時放下自己的計畫。

大樹時常提醒自己別用道德標準去苛責:「為什麼你們不關心?」、「為什麼你們沒行動?」每個人背後都有不同的生命背景,沒有誰一定是「懶惰」或「冷漠」,而是現實條件的侷限程度不同。之所以能做某些事,是因為大樹「幸運」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

小沐屋的存在:讓「有心者」能得選

在大樹看來,理想的狀態並非強制每個人都得愛這塊土地、都得做出改變,而是「讓那些想關心的人,有機會、有空間做好想做的事」。

大樹在小沐屋辦人權影展或各類講座,並不會要求所有人都來,「有人更在乎打工、賺錢、照顧小孩,沒有必要強迫大家來,」但至少,當有人想深入了解環保、人權、性別或議題討論的時後,大樹希望大家記得小沐屋、有交流場合,不需要再大老遠跑到大都市才尋得到資源。

▲小沐屋創辦人大樹在書店舉辦藝文講座。小沐屋提供。

這正是大樹打造小沐屋的意義:在潮州,某一天若有人想辦活動,或者想找到幾本跟本土語言、文化平權相關的書,不必再經歷漫長的奔波;若有人突然想討論孩子的身體界限問題,也能在小沐屋找到參考書或參加講座。

真正的「回鄉」不是淪為宣傳或標籤,而是源於一個人在地方的生活,想把在別處累積的能力帶進來,或是看見迫在眉睫的問題,選擇用行動回應。

很多人問大樹:「你回來之後,是想為家鄉扮演什麼角色?」大樹總會回答:「我不覺得一定要回鄉才做這些事,我只是剛好住在這裡,就自然而然地關心罷了。」

這種想法,或許才是真正打破地理和血緣束縛,並且尊重每個人獨特選擇的關鍵。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這、這也太小?日本飯店的這一點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LIVE JAPAN
02

幾何階梯日式木屋美拍好玩!桃園市區輕鬆走跳一日遊

景點家
03

貼滿地板.牆面「財氣滿滿」 台中四信「1元錢幣網美牆」成打卡熱點

華視新聞
04

台北最強景點Top10出爐!這景點不到半年「吸1113萬人朝聖」

民視新聞網
05

【北海岸一日遊】假日就去北海岸,15個必去景點推薦

FUNTIME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市露營場申設說明會9/2再登場歡迎加入營主行列

勁報

卓美亞「航海三部曲」的最後一個作品!杜拜卓美亞港灣酒店開啟奢華新篇章

極致假期 Extreme Holiday

〈中華旅遊〉日月潭瑞龍觀瀑 司馬庫斯輕鬆遊

中華日報

4米高罐頭豬LuLu必拍打卡!50坪童趣主題樂園快閃店120款周邊必逛

景點家
影音

【東京自由行】失望之旅大逆轉!沒看到富士山,卻遇見東京近郊最舒服的小鎮!從三島一路玩到御殿場!排隊一小時才吃到的鰻魚飯?|雙人徐✌️

雙人徐

竹市夏日最High盛宴 「啤酒x美食x音樂」新竹玩啤派對8/16漁港登場

勁報

從屏東田園到基隆巷弄,她用一間「小獸書屋」,圓了與動物、書本為伍的夢

旅讀

點亮「潮州」老店風華|「義發」原民文化再生

今天好屏友

沒有美感,才是垃圾|啡藏潮打造屏東在地特色的咖啡廳

今天好屏友

貼滿地板.牆面「財氣滿滿」 台中四信「1元錢幣網美牆」成打卡熱點

華視新聞

每個人都曾有過一台 Vespa|造就屏東最高銷量的偉士牌

今天好屏友

「藤」出時間看家具的歷史—從藤具業的發展看見建基路的輝煌

今天好屏友

住在古蹟裡、房門打開就是海邊?!台灣6間「特殊住宿房源」特蒐,體驗不同的旅宿風情!

GQ

台北旅行新玩法,搭勞斯萊斯看鐵道博物館 一次掌握火車平行線歷史及台北天際線繁榮!

旅遊經

高雄澄清湖全面開放免門票 暑假放風、喝茶、追熊去!

新頭殼

跨年請3休6!萬元以下機票出爐 日韓泰越菲都有甜甜價

鏡週刊

2025-2026十大熱門跨年航點報你知,目前預估跨年票價降2成,3招攻略讓你出遊省荷包!

旅遊經

2025一見雙雕藝術季 8月16日開展 《胖鯊魚鯊西米》邀您一起感受鹽雕、光雕魅力

旅遊經

江國豪回鄉分享 勉勵青年勇敢逐夢

台灣生活新聞

澄清湖風景區暑期FUN風趣 系列精彩活動九日登場

中華日報

尼泊爾博卡拉:當雪山擁抱藍湖,這是尼泊爾最令人著迷的冒險聖地

旅讀

全球限量的安縵生活!安縵土耳其最新力作,打造無邊際愛琴海景觀別墅!

旅讀

新店十四張歷史公園 防災也讓親子玩水!

宜蘭新聞網

幾何階梯日式木屋美拍好玩!桃園市區輕鬆走跳一日遊

景點家

萬代BANPRESTO X一番賞EXPO 2025登場!粉絲排隊搶朝聖7大亮點完整看展攻略

景點家

夏日玩水好去處 新北十四張歷史公園兼具防災水樂園

台灣好新聞

蘭陽媽祖文化節珊瑚媽太平媽賜福海軍媽首巡

宜蘭新聞網

ANA好貼心! 國際線陸續提供全艙等免費且高速的機上網路服務

太報

關島週末觀光亮點 首屆「杜夢夜市」盛大開幕

七逗旅遊網

ANA 國際線航班將依序提供全艙等免費高速 Wi-Fi

七逗旅遊網

台中石岡熱氣球嘉年華,日本可愛造型熱氣球「蜜柑狗狗」,還有音樂會、煙火秀、光雕噴火秀

媽媽寶寶

2025金山甘藷季熱鬧登場 甜蜜專「藷」、等你來焢!

藝點新聞

紅磚花園城堡X巴洛克純白走廊美拍!經典秒飛歐洲景點3大順遊地一次收

景點家

旗津風箏節搭渡輪最便利 8/9起連嗨兩週末

NOWNEWS今日新聞

參展文博會品牌商展區 文策院助臺灣原創IP串聯國際市場

大媒體

整合全市80處特色公園 「樂桃園Park Go」8/8正式上線

台灣好新聞

以在地藺織工藝與棒球文化為靈感!星巴克「大甲中山」、「斗六明德」門市開幕

幸福空間

在山林靜謐中泡湯醒晨,讓熟悉的滋味喚醒旅途記憶北投麗禧「夏末微旅」住房專案登場 一泊一食12,000元起

野旅行

親子出發!日本秋田夏之旅,看北極熊、吃哈密瓜、農園採蓴菜,五感全開的家族旅行 (上)

旅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