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池到稀土 川普關稅戰如何改寫美國綠能未來?
根據《彭博》周一 (11 日) 報導,隨著美中關稅休戰協議的時限 (8 月 12 日) 逼近,太平洋兩岸的企業都屏息以待。專家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若對中國祭出「對等關稅」,將重創中國出口商,同時也會進一步打擊本已陷入困境的美國氣候科技產業。
《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 貿易與供應鏈部門主管 Antoine Vagneur-Jones 表示,美國電池安裝商與開發商將是受害最深的一群。中國在對美出口鋰離子電池及電池材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短期內無法迅速改變供應鏈結構。
大型儲能電池
BNEF 的分析顯示,今年前 5 個月,美國進口的鋰離子電池中,每 5 顆就有 3 顆來自中國。若是公用事業廣泛採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比例甚至更高。
哥倫比亞大學政策與氣候科技專家 Tom Moerenhout 指出,此舉「勢必影響美國儲能市場」,而儲能在平衡再生能源間歇性方面至關重要,「因此將不可避免地拖慢能源轉型」。
目前中國製大型儲能電池對美關稅已接近 41%。雖然南韓可提供替代來源,但價格較中國產品昂貴,而且川普已對來自南韓的進口商品普遍加徵 15% 關稅,進一步推高成本。
美國雖已開始建立本土電池供應鏈,但 Vagneur-Jones 表示,完整建設仍需時間。即便是在美國生產的電池,也仰賴從中國進口的零組件,如正極與負極材料。 LG Energy Solution 與 Fluence Energy 等企業雖大舉投資擴充產能,但若原料供應受阻,生產能力也將受限。
稀土礦物
中國同樣掌握著美國綠能供應鏈的另一關鍵:稀土。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礦開採國,並控制約 90% 的全球精煉能力。雖然美國多數稀土進口至今獲關稅豁免,但中國在 4 月初已對部分戰略性材料與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作為對川普「對等關稅」的報復措施之一。
這波供應鏈中斷重創美國多個產業。例如,福特 (F-US) 因難以取得稀土磁鐵,在 5 月被迫暫時關閉一座工廠;該磁鐵廣泛應用於座椅、音響系統與雨刷等。直到 6 月 11 日美中達成新貿易框架協議,中國才恢復對美稀土出口。但若談判破局,出口限制是否重啟仍不明朗。
能源經濟與財務分析研究所 (IEEFA) 供應鏈專家 Grant Hauber 指出,「稀土是中美之間的談判籌碼」,由於政策變化莫測,「任何情況都不能排除」。若中國再次將稀土武器化,美國氣候科技製造商勢必受到打擊。列入中國出口限制清單的釹磁鐵,是電動車馬達與風力發電機的重要組件。
長期影響
這一切發生在川普終止大部分減碳技術政府支持的背景下,尤其針對電動車與風電產業。可再生能源業界對此波全面性攻擊感到震驚,反映在專案取消數量不斷增加。
據研究機構 E2 統計,2025 年上半年,美國境內價值逾 220 億美元的綠能專案被取消、關閉或縮減規模,這還是在川普簽署廢除氣候科技補助的稅法,以及最新一輪關稅生效之前。
美中高層貿易談判上月底在斯德哥爾摩結束第三輪會議,仍未簽署任何協議,令外界懷疑雙方能否在 8 月 12 日前達成共識。雖然川普上週表示兩國「可能」延長關稅休戰,但專家憂心,冗長的談判過程恐拖慢美國氣候科技發展。
Hauber 強調,「商業的黃金法則是穩定」,但在政策反覆與不確定性累積下,「多數人只會選擇觀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