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美中夾擊台灣受困「川普問題」 唯一戰略只剩「等待」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Gideon Rachman)近日在其Podcast節目《拉赫曼評論》中,專訪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亞洲辦公室前主任克拉布特里(James Crabtree),探討台灣在美國與中國角力下日益嚴峻的處境,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對台灣政策的搖擺及不確定性。
和烏克蘭一樣,台灣也面臨「川普問題」
克拉布特里7月走訪台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外交部及國防部,他直言,台北高層對川普政府態度充滿憂慮。克拉布特里指出,台灣原本以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會帶來好處,但事實並非如此,台灣仍須承受比日本、南韓更高的關稅,顯示「川普其實不太關心台灣」。
更讓人擔憂的是,川普心懷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不滿,並希望與中國達成重大協議,導致台灣在談判籌碼上陷入困境。克拉布特里直言:「在這場危機中,台灣有點像烏克蘭一樣,面臨『川普問題』。」
克拉布特里指出,台灣無法打入川普政府的內部,沒有足夠的條件給川普,台灣曾試圖提出條件,但它還是很難找到辦法讓川普按照台灣的意願行事,也就是保護台灣免受中國脅迫。
克拉布特里認為,川普一向自詡為「和平總統」,避免捲入海外戰爭,這讓華府內部對是否持續嚇阻中國存在激烈辯論。不幸的是,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美國的安全承諾可能不像過去那麼堅定。
(延伸閱讀:川普前幕僚惠頓:台灣為何失去川普?從賴清德未打賀電到蕭美琴冷對共和黨)
台灣社會不願想像國家遭入侵
當拉赫曼問到台灣民眾是否普遍擔憂中國入侵時,克拉布特里指出,一般老百姓反而傾向避免思考最壞的情境,不願意想像國家遭鄰國入侵。因此,總統賴清德的新政府除了努力增加國防開支,也非常重視民防準備,包括透過電視劇《零日攻擊》等方式,讓社會意識到台海戰爭爆發的潛在風險。
在川普內閣中、對中國強硬派的代表人物柯伯吉(Elbridge Colby)曾主張,台灣應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10%,相當於政府整體預算的1/3,這對台灣來說無疑是1筆龐大負擔。
美方長期批評台灣過去對自我防衛的投入不足,未能及早採取所謂「不對稱防禦」(asymmetric defence)策略。台灣過去偏好採購昂貴的戰機和艦艇,卻忽視實際上更能阻止兩棲登陸的水雷和反艦飛彈。
台灣目前已逐漸形成共識,開始大幅提升軍事預算,並轉向投資不對稱戰力,以回應華府的要求。不過,克拉布特里指出,雖然如此,美國政府內部仍對台灣的應對速度和準備程度感到不滿。
台灣為什麼對美國如此重要?
拉赫曼提到,有美國前官員回憶,川普剛上任時,曾對1位即將離任的歐巴馬政府官員放話,似乎認為「美國或許能徹底放棄保衛台灣」。然而,那名官員認為,川普的這種想法無法持久,因為一旦川普意識到美國在全球最先進半導體領域對台灣的依賴程度,他就必須放棄這種立場。
克拉布特里則進一步分析,美國必須支持台灣主要有3大理由。首先是民主價值,台灣作為亞洲少數成熟民主政體之一,如果遭到中國威脅,將重創全球的民主事業,雖然這個理由對川普個人並無太大吸引力,甚至是他根本不關心的。
第2是半導體。台灣目前掌握全球80%至90%尖端晶片的產能及技術,堪稱全球經濟的「矽盾」(Silicon Shield)。一旦台海爆發戰爭,晶片供應鏈斷裂,將重創全球經濟。川普政府雖試圖推動晶片產能轉移至美國及其他國家,但對台灣的依賴仍難以取代。
第3則是地緣戰略。兩百年來,美國政策的核心是不允許有競爭對手在歐洲或亞洲主導區域秩序。如今,美國或許能在歐洲退一步,把俄羅斯交給歐洲國家獨自應對,但在亞洲卻無法後撤,否則將拱手讓出全球主導權給中國。
克拉布特里認為,這些因素代表即便川普本能上傾向孤立主義,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政策仍可能延續。不過,他也提醒,川普政府充滿不可預測性,即使台灣握有半導體「矽盾」,並位居美國印太同盟體系的核心,台灣依然難以對未來充滿信心。
台灣的策略仍是「等待」
拉赫曼最後問到,台灣一直緊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動作,但真正的威脅顯然來自中國。隨著美國自身政策的搖擺不定,北京正持續加大對台灣的壓力,台灣是否感受到威脅正在快速升高?
克拉布特里也表示,這點「非常明顯」。台灣雖然比過去更重視自身防衛,但自從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2022年秋季訪問台灣後,中國持續推動所謂的「蟒蛇戰略」(anaconda strategy),也就是透過日益複雜的軍演,展示能夠隨時包圍或封鎖台灣,讓台灣陷入極度被動。
(延伸閱讀:裴洛西抵台秒推文 「信守美國支持台灣蓬勃民主的承諾」)
克拉布特里坦言,隨著中國軍力逐年提升,台灣其實難以跟上,只能勉強維持現狀。北京發動入侵,或至少用軍事手段脅迫台灣的能力,年年都在加強。
他指出,台灣雖正在加快腳步投資防衛,試圖保持甚至提升嚇阻力。不過,長遠而言,台灣的策略仍是「等待」,等待中國體制崩潰(雖然可能性不高),或等待習近平卸任,由相對不那麼強硬的領導人接手,而這或許要到2030年代中期。
拉赫曼也補充說,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明顯針對台灣,包括研發登陸艇,以及部署可在千公里外擊沉美國航艦的新型飛彈,軍事平衡正逐步傾向中國。
克拉布特里承認,解放軍飛彈構成「區域拒止」(Area Denial)能力,能迫使美國軍力逐漸後退,但他也指出,台灣正在借鏡俄烏戰爭的經驗,積極發展無人機作戰技術,試圖彌補差距。雖然如此,從軍艦數量等硬實力來看,中國的優勢越發明顯,台灣和美國的加總仍難以匹敵,「所以台灣確實對此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