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秋末生/李洋接掌運動部白兔進叢林?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天媒體傳出,新成立的「運動部」首任部長,可能由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出任,並於9月9日正式掛牌上任。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引發體壇與社會熱議,對許多人來說,這是「英雄入閣」的美好時刻,一位曾在奧運奪金、帶給全國激情的運動員,將不再只是賽場上的主角,而是走進權力核心,象徵運動員終於能親自掌舵國家體育政策。
然而,另一派聲音卻認為,這或許又是一場「誤入叢林的白兔」故事。體育場上的榮耀能否轉化為官場上的治理能力?在複雜的官僚體系、跨部會的協調戰場、立法院的預算攻防之中,李洋能否具備足夠的政治智慧?在身邊環伺著深諳官場文化的次長與事務官時,他是否能真正掌握決策權,而不至於淪為象徵性的人物?
國際案例:明星部長的光環與挑戰
由運動國手出任政府主管運動事務的首長,放眼國際並不罕見。法國可謂典型。1984與1988年連續在奧運奪得擊劍金牌的尚-弗朗索瓦·拉穆爾(Jean-François Lamour),在2002年至2007年間擔任體育與青年部長。他積極推動青少年體育政策,並參與巴黎申奧,代表著「以運動員治理運動」的法式傳統。隨後,柔道金牌得主大衛·杜耶(David Douillet)與女子劍擊傳奇蘿拉·弗萊塞爾(Laura Flessel)也先後入閣。這些案例顯示,明星運動員的確能成功轉換身分進入官場,並帶動社會關注。然而,光環雖能放大期待,一旦政績不彰,反噬也會更快。
不過上述案例顯示,明星運動選手確能順利轉換身分進入官場,並帶動社會關注,但在某些時候也有「光環容易放大期待,一旦政績不彰便快速反噬」的風險。
英國的經驗則更具警示意義。1980年奧運划船銀牌得主柯林·莫伊尼漢(Colin Moynihan),在柴契爾政府中自1987年至1990年擔任體育大臣。他的改革雄心毫不含糊,企圖以「球迷身分證制度」來整頓足球流氓問題。可惜這項措施因缺乏社會共識,引發球迷與媒體強烈反彈,最後胎死腹中。莫伊尼漢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體育場上的堅毅與果斷,若未能轉化為政治上的妥協與協調,很容易讓改革者成為眾矢之的。
日本則展現了另一條路徑。速滑與自行車雙棲的奧運銅牌橋本聖子,早在1990年代便踏入參議院,累積多年政治歷練。2019年,她出任東京奧運暨殘奧大臣;2021年,因前主席森喜朗失言下台,她臨危受命成為東京奧組委主席,帶領奧運在疫情下艱困落幕。另一位雅典奧運鏈球金牌室伏廣治,則在取得博士學位、擔任大學教授與奧組委體育總監後,於2020年接任日本體育廳長。他們的共同點在於:並非倉促上任,而是以運動員的榮耀結合長期的行政與專業歷練,才得以在官場中發揮實質作用。
共通啟示:光環不是萬靈丹
綜觀這些案例,體育明星入閣呈現幾個共通現象。首先,光環能迅速凝聚民意,提升政策能見度;其次,運動員視角有助於提出以選手為本的改革,例如基層培訓、運動員保障、反禁藥政策等。然而,若缺乏治理經驗與幕僚支持,落差很快就會暴露,因明星部長往往承受比一般官員更高的期待,一旦政策不如預期,反彈也會倍增,更重要的是,政治場域充斥妥協與利益交換,運動員的單純價值觀若未能調整,往往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碰得頭破血流。
由此可說,明星光環絕不是政策治理的萬靈丹,成功的關鍵,將在於這些明星級首長能否將過去在體育場上的榮耀,轉化為政治場上的治理能力,並在專業幕僚的支持下建立制度性成果。
回到台灣,李洋若真成為首任運動部長,他的挑戰不只是如何培訓選手,而是能否推動跨部會整合、改善基層運動環境,並讓運動不再淪為協會黑箱與政治角力的犧牲品。更重要的問題是:升格為部會的「運動部」,是否真的賦予首長完整的決策權?還是只換個名牌,背後的權力分配依舊不變?
運動政策的核心,從來不只是「奪牌」這一項。它涵蓋全民運動的推廣、運動產業的發展、運彩制度的健全、跨部會的健康政策協作,甚至是國際體育外交的運用,這些都需要完整的政策藍圖與跨領域的治理能力。若僅憑一位金牌運動員的榮耀,卻缺乏制度設計與政治支援,那麼不只是李洋個人,無論是換成哪位運動明星來當部長,整個「運動部」的成立意義都將是大打折扣。
然而,若李洋能迅速建立專業幕僚團隊,學會如何在政治叢林中談判與協調,他或許能像橋本聖子與室伏廣治一樣,把榮耀轉化為治理力量;他也能把個人的運動員經驗內化為政策信念,推動制度改革。但若只是單靠金牌光環,缺乏制度性支撐,他更可能像莫伊尼漢一樣,在輿論的期待與現實的壓力下迅速失勢。
白兔能否化身領頭羊?
雖然目前仍是未經證實的傳聞,但倘若李洋真的出任運動部首位部長,無疑是台灣運動政策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一任命既是一種希望,也是一種隱憂:希望在於,運動界終於看到「運動員能親自當家」的可能;隱憂則在於,如果沒有完整的制度支撐,白兔走進叢林,終究只會淪為獵物,而不是能引領群體的領頭羊。
運動從來不只是「奪牌」,它是國家治理的縮影,是教育政策、健康政策、產業政策乃至國際外交的交會點。台灣體育長年積弊,協會黑箱、資源分配不均、基層環境惡劣、退役保障不足,這些問題早已不是祕密,在運動部成立的籌備過程中,許多官員及政客也嚷嚷上口。但正因如此,運動部的成立,絕不能只是「換招牌、換部長」的表面功夫,而必須透過具體制度改革來回應社會的期待。
李洋如果願意,完全可以成為改革的催化者。他帶著金牌的光環,更握有青年世代的期待,若能把這些能量轉化為推動制度的力量,他或許有機會改變歷史,真正翻轉台灣運動治理的軌跡。然而,若他選擇安於象徵,甘心被馴化為政治的裝飾品,那麼「首任運動部長」這個頭銜,終將成為另一段被歷史遺忘的註腳。
運動部的命運,將與李洋的選擇緊緊相繫,他究竟是「誤入叢林的白兔」,還是能「化身領頭羊」?這個答案將決定台灣運動政策未來十年的方向,也將決定這個國家究竟是延續明星政治的宿命,還是邁向真正專業治理的新時代。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