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臺灣的談判成果值得肯定嗎?
結論:承擔率不亞於日韓,且未有額外巨額投資承諾!
說明:日本、南韓分別以5,500億和3,500億美元的投資換取15%稅率,臺灣則以較小讓步獲得20%,減少了財政壓力與產業外移風險。
2025 年夏天,全球貿易再次進入動盪時刻。美國對多國接連祭出高關稅,瑞士、臺灣、日本、南韓紛紛成為焦點。許多人看到臺灣對美出口將面臨20%的關稅,不免失望甚至憤怒,認為談判還能更好,還可以更低。
但若我們細究瑞士與日韓的經驗,從談判本質與產業結構切入,其實臺灣在逆風中的表現不僅不差,更值得社會給予務實肯定。甚至從「名目稅率未必等於實質稅負」的角度來看,瑞士與臺灣反而展現了更靈活、更高明的策略。
一、全球貿易逆風下,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當世界貿易已經從「自由競爭」進入「國家利益優先」的保護主義新局。美國將關稅作為戰略工具,對貿易夥伴逐一施壓。過去即便像瑞士這種擁有高品質、強品牌、金融信譽的小國,也難逃高達 39% 的對等關稅。
臺灣和瑞士一樣,都是出口型經濟體,擁有極具競爭力的核心產業。不同的是,臺灣的經濟規模、談判籌碼和產業結構介於瑞士與日韓之間,產業不可替代性雖次於瑞士,但在半導體等領域仍具全球領先地位。
二、不可替代性與現實成果
談判桌上的最大底氣,來自於「不可替代性」。瑞士藉藥品、精密機械等高附加價值出口,在國際市場有議價空間。臺灣則仰賴半導體與電子產業,一直以「關稅轉嫁」的結構性影響力來對沖風險。
說明:其實無論是一般關稅還是232條款,最終的「有效承擔率」都取決於產品不可替代性與供需彈性。當臺灣半導體、精密零組件等產品在美國市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時,部分名目關稅就能自然轉嫁給美國進口商或消費者。
事實上,美國對臺灣的半導體依賴,讓 20% 的關稅成為一種「高壓測試」:壓力已在,但尚未超越臺灣可承受的極限,亦未引發產業出走潮,反而促使更多企業加速分散市場與升級技術。
很多人批評談判不夠強硬,卻忽略了臺灣本身的戰略條件有限。臺灣不像日本、南韓,能用數千億美元的投資去換取關稅讓步,也不像瑞士有極端品牌優勢。臺灣能爭取到 20%,已經是務實與產業實力的綜合體現。
三、瑞士經驗的啟示:制度韌性才是關鍵
瑞士總統 Karin Keller-Sutter 在 X 平台表示,她 7 月 31 日已與川普通話,並提到「貿易逆差仍然是關鍵議題」。她在接受瑞士法語廣播電視(RTS)訪問時坦言:「瑞士是小國,不是超級大國。雖有經濟實力,但沒有政治實力,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華爾街日報》報導:What's Behind Trump’s Shock 39% Tariff on Switzerland?
Swiss President Karin Keller-Sutter said on X that she spoke with Trump on Thursday and "the trade deficit is still a key issue."
瑞士雖擁有全球品牌,但在國際談判上缺乏主導權,只能被動承擔 39% 高關稅衝擊。即便如此,瑞士沒有過度讓步或產業外移,而是以社會共識與制度彈性承受損失、維護農業與社會穩定,展現了小國的韌性。
臺灣也應借鏡這種「逆風中的自持」:不要迷信一次協商就能終結所有風險,而是要善用制度工具,把短期壓力變成長期改革的動能。例如推動產業多元化、供應鏈分散、強化社會安全網,協助企業與勞工共同度過陣痛。
四、現實下的談判,不只比「最低數字」
臺灣總統賴清德公開表示,20% 關稅只是暫時性的目標,未來仍將持續爭取更有利條件。但真正的關鍵,不是單一數字的高低,而是臺灣在這場全球賽局中,展現出什麼樣的談判態度與制度韌性。
《華爾街日報》報導:Taiwan’s President Vows to Keep Negotiating on Tariff Rate
臺灣的產業不可替代性,使我們能在全球逆風下部分轉嫁壓力。談判團隊在艱困情勢下守住 20%,避免更大衝擊,也保留了政策彈性,展現出臺灣務實且具韌性的中介地位。
五、接下來臺灣要學會什麼?
.持續強化不可替代性,但不自滿於單一產業
半導體讓臺灣在逆風下有議價力,但過度依賴也有風險。政府和產業必須同步推動生醫、綠能、精密製造與品牌服務,提升經濟體系的韌性。
.凝聚社會共識,承擔短期代價
瑞士經驗顯示,制度韌性來自社會協商和共識。臺灣面臨關稅、外部壓力時,也需要社會溝通,願意為產業轉型、分散市場付出短暫代價。
.保有政策彈性與談判主動權
不急於用國家預算去「買」低關稅,更要善用產業影響力與分散風險的策略。務實評估每一次讓步,維護長期自主發展。
.強化社會安全網,協助產業與勞工升級
推動教育再訓練、職業轉型、科技創新,讓產業結構升級時,不至於造成失業潮或社會紛爭。
六、結語:逆風下的實質表現,肯定才是公正評價
當代經濟學關注的不是名目稅率,而是最終的實質負擔與能否轉嫁壓力。臺灣藉由產業不可替代性,減少了實際承擔,這才是理性且符合學理的談判策略。評估各國成果時,也應納入投資成本和產業結構,才能公正客觀。
歷史不會給小國完美劇本。臺灣能在逆風下展現談判成果與產業韌性,已是現實下的最佳表現。社會可多信任談判團隊,善用壓力推動升級。只有強化制度韌性、凝聚共識、分散風險,臺灣才能穩健應對全球風暴。
臺灣這次在逆風中的表現,或許不是最佳,但已經非常不容易——這一點,確實值得肯定。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推薦閱讀)台灣20%關稅還不是最糟狀況?中經院院長列5大重點:沒談好恐付出2次代價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