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拉丁語學者解讀古羅馬碑文,精準還原失落歷史
隨著每年約有1,500則拉丁語銘文在歐亞各地被出土,這些刻在石碑、建築、陶器甚至塗鴉牆上的文字,是研究古羅馬社會、語言與思想的第一手史料。然而,由於年代久遠與物理損壞,許多銘文內容殘缺不全,對歷史學者而言,彷彿一場龐大的拼圖挑戰。
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Google DeepMind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開發出一款生成式神經網路AI工具「Aeneas」,能協助學者拼湊斷簡殘篇,推估銘文的年代、地點、內容甚至補齊缺字。這一AI模型以特洛伊英雄、愛神阿芙蘿黛蒂之子「埃涅阿斯」命名,象徵跨越時空、尋找真相的歷史旅程。
Aeneas訓練資料涵蓋17萬6,861則拉丁銘文(約1,600萬個字符),其中5%含有影像,並納入銘文的出土地點、年代、語義與語法等特徵。模型可以根據現存文本的字形、拼寫、語言特色,推估其屬於羅馬帝國62個省分的哪一個,並推測銘刻的十年時段,甚至重建部分遺失內容。
在90%的案例提供有效研究起點
為測試AI能力,團隊將Aeneas應用於有名的「奧古斯都行狀錄」——羅馬首位皇帝奧古斯都記述生平功績的銘文。儘管該碑文充斥誇飾、錯誤地名與年代,Aeneas仍能透過古語拼寫等微妙線索,精確預測出學界目前爭論的兩個主流成書時段。
超過20位史學專家實測後發現,Aeneas在90%的案例中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起點。研究也強調,AI與人類學者合作、彼此互補時效果最佳。隨著生成式AI在教育和人文領域的應用日增,這一成果證明先進科技不僅不會削弱人類批判思考,反而可成為解開歷史謎題的關鍵利器。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phys.orglCC BY 4.0)
圖片來源:phys.org (CC BY 4.0)
參考論文:
1、Contextualizing ancient texts with generative neural networksNature
延伸閱讀:
1、你也懂算命?AI解讀你的人生故事,預測未來健康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