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為只是壓力大!「內分泌失調」6大典型症狀易誤認更年期,醫授3招穩定內分泌
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濃度自然下降,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睡眠障礙與體重變化等,容易與內分泌失調混淆。若合併脖子腫脹、皮膚潮熱或手部顫抖等症狀,需警覺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所致。(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莫名感到疲倦、晚上難以入眠、體重突然上升,飲食控制和運動卻毫無成效?許多女性也許會把這些變化當作壓力大、更年期到了,卻忽略背後可能隱藏內分泌失調的問題。內分泌系統就像身體的穩定引擎,負責調控多項生理功能,一旦失衡,可能牽連全身。不論男女,都可能受到影響。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能使小問題逐漸惡化為慢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熬夜會內分泌失調?原因沒那麼簡單!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生理機能之一,許多民眾常認為壓力大、熬夜會導致內分泌失調,但事實上,內分泌失調的成因並非如此單一。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萬芳醫院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亭儀說明,內分泌系統由多個重要腺體組成,包括:
- 腦下垂體
- 腎上腺
- 甲狀腺
- 副甲狀腺
- 性腺
正常情況下,這些腺體分泌的荷爾蒙可維持身體各項生理功能的平衡穩定。然而,只要其中任一腺體出現異常,都可能造成全身機能混亂,且不分年齡皆有可能發生。其原因包含:
- 家族遺傳
- 自體免疫疾病
- 長期慢性發炎
- 藥物如抗憂鬱藥、類固醇
都可能成為導致內分泌失調的原因。而民眾常認知的熬夜、作息紊亂、壓力大等,最多只能算是加重因子,並非主因。
內分泌失調症狀多樣、不易察覺
由於內分泌失調可能涉及多個腺體,因此症狀多樣,不易單憑單一症狀診斷。不過,最典型的症狀包括:
- 疲倦
- 失眠
- 情緒低落
- 體重明顯變化(無明顯原因的增加或減少)
- 性功能下降
- 月經週期不規則等。
李亭儀醫師說明,這些症狀在不同性別間會有所差異,但若符合其中兩項以上,且持續超過兩週,便可能與內分泌功能異常有關。
延伸閱讀:「女性內分泌失調」14種症狀:暴肥、長痘痘、月經不順…中醫師推「3食材」助調理
易和更年期混淆!醫:留意身體3警訊
女性因生理構造及荷爾蒙週期變化的關係,內分泌失調風險明顯高於男性。其中最常見的狀況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甲狀腺功能異常。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不少20至40歲女性因月經不規則、體重增加或體毛變多而就醫,這些症狀往往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這不僅是婦科問題,也涉及雄性荷爾蒙過高,可能進一步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負責調節新陳代謝、生長與多項生理機能。當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出現:
- 心悸
- 怕熱
- 情緒焦慮
- 失眠
- 脖子腫大
- 食慾增加體重卻下降
若是機能低下,則會導致代謝變慢,常見症狀包括:
- 怕冷
- 便祕
- 體重增加
- 情緒低落
- 記憶力下降
- 可能合併膽固醇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與更年期變化相似,尤其女性在45~55歲之間,荷爾蒙濃度自然下降,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睡眠障礙與體重變化等,容易與內分泌失調混淆。除了透過病史、臨床症狀進行判斷,抽血檢查能進一步評估女性荷爾蒙與甲狀腺功能是否異常,有助於釐清問題根源。若合併脖子腫脹、皮膚潮熱或手部顫抖等症狀,更需警覺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所致。
男性方面,若在進入更年期之前就出現骨質疏鬆,當心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應盡早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檢查。
輕忽內分泌失調,小病恐變大病
內分泌失調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以甲狀腺功能亢進為例,若控制不當,嚴重時恐導致「甲狀腺風暴」,使心跳異常加快,進而引發心律不整、中風,甚至危及生命。腎上腺長期分泌過多,則可能提高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不孕症常與內分泌異常有關,特別是女性荷爾蒙或排卵功能受到干擾時。甲狀腺功能失衡、腎上腺素長期過高,甚至腦下垂體功能衰退,也都可能影響骨質代謝,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
甲亢、多囊治療大不同!依症狀、生育計畫量身調整
內分泌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病情量身調整,尤其是育齡期女性的治療,更需考慮對未來懷孕可能造成的影響。
- 甲狀腺機能亢進:若藥量需求高或反覆發作,可能建議改採手術或放射碘治療,待病況穩定後再懷孕較安全;若病情輕微,也可持續藥物並定期追蹤。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依照患者的症狀與需求彈性調整。常見選項包括使用口服避孕藥穩定荷爾蒙、針對部分患者以利尿劑改善多毛,或使用降血糖藥以緩解胰島素阻抗,以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
李亭儀醫師說,無論治療路徑為何,體重控制都是共通的關鍵目標。然而,這類患者多伴隨基礎代謝率偏低,即便積極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減重仍可能進展緩慢,需要更多時間與耐心配合。
穩定內分泌系統,從日常3招做起
想要改善內分泌失調,其實從日常生活做起,調整作息、飲食與運動習慣,就是穩定內分泌的關鍵。以下整理3個簡單實行的日常方法,幫助你找回體內的平衡節奏。
保持正常作息
不要熬夜,確保每天有7~8小時的充足睡眠,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和調節荷爾蒙。
養成運動習慣
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分次進行,每次約 30 至 60 分鐘。避免運動過於激烈或時間過長,適當強度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紓解壓力,並維持內分泌穩定。
飲食規律且營養均衡
應定時定量並均衡地攝取蔬果、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等,避免過多的精製糖和加工食品,能減少血糖波動,對內分泌系統有益。
延伸閱讀:瑜珈「束角式」改善下背痛、椎間盤凸出!照著這「3步驟」做,還緩解內分泌失調
諮詢專家:李亭儀 醫師
李亭儀 醫師
學歷:菲律賓聖道多瑪斯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兼任主治醫師
現職: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聯合衛教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