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猶豫非新冠首見 防疫醫師:理解+同理比單純科學更重要
新冠疫情解封後,出現明顯的「疫苗猶豫」現象,民眾不願意接種疫苗,也讓全球防疫單位陷入困境,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疫苗猶豫現象早在疫情前就存在,民眾對疫苗的信任不足、低估疾病風險,以及接種便利性等,都是造成疫苗猶豫的原因,因此宣導接種疫苗時,比起提供科學證據,更需要理解民眾,才有機會改善疫苗猶豫。
林詠青說,疫苗猶豫是指在疫苗供應無虞下,民眾不願意接種的狀況;若以疫苗接種意願分為象限,最左邊是什麼疫苗都會接種,最右邊則是完全不接種者疫苗者,中間這類族群即是疫苗猶豫重點。
林詠青回溯疫苗猶豫歷史,早在18世紀就已存在。當時天花疫苗是要從膿泡取出,英國在1853年強制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接種,引發父母反彈,後續反疫苗運動持續擴大,但1867年政府仍將強制接種年齡擴大至14歲以下,直至情況愈來愈嚴重,才在1898年增訂良心豁免條款。
新冠疫情爆發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已曾針對疫苗猶豫的現象提出警示,導致疫苗猶豫主要有「3C」因素,分別為信心(Confidence),如民眾對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不信任;自滿(Complacency)低估疾病風險,認為自己不會傳染;便利性(Convenience)接種流程繁瑣、地點不便,或需自費、請假等。
林詠青說,疫苗跟藥物不同,疫苗接種對象是健康的人,並且是預防疾病,不易立即看到效果,當疾病發生率下降時,不良反應的容忍度也會隨之降低,因此疫苗幾乎都會經歷階段性變動。像是,一開始疫情爆發時,沒有疫苗可打,讓疾病發生率提高,但當疫苗問世後,接種率上升,使疾病發生率下降,但隨之而來的是不良事件增加,一旦不良事件增加,接種率就會下降,進而使疫情再次爆發,無限陷入循環,直到疾病根除為止。
林詠青表示,2021年起,新冠疫苗陸續問世,但是接種的人數卻是逐年下降,民眾並非不打疫苗,以2024至2025年的流感季為例,全國流感接種率達5成。
新冠疫情期間,疫苗猶豫特別明顯。林詠青指出,錯誤訊息讓民眾對疫苗效果、副作用及藥廠製造產生疑慮,研發速度快也成為民眾畏懼接種的原因。例如「緊急使用授權」或「三期臨床試驗尚未完成」等關鍵字,也常成為民眾猶豫接種。
此外,我國社會學研究也發現,台灣民眾在疫情升溫時普遍存在「樂觀偏誤」,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形成一種「鴕鳥心態」,對疫苗安全性的態度產生顯著影響。
林詠青指出,疫苗猶豫並非是缺乏科學知識,而是利弊權衡、情感與道德考量。有些人擔心小孩或長者因接種受害,有些人則是在擔心自己會傳染家人才決定接種。他強調,疫苗宣導不應僅停留在告知,而應走向說服,運用同理心了解民眾擔憂,透過開放式問句引導討論,尊重自主決策,避免標籤化民眾。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