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嘔吐險喪命 15歲少年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竟是幽門桿菌作祟
台南一名15歲青少年因黑便、嘔吐、臉色蒼白及頭暈等症狀就醫,經檢查發現其有嚴重貧血,且血色素1天內從6g/dL降至4.9g/dL,緊急轉診至成大醫院,醫療團隊安排胃鏡檢查,驚覺青少年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立即進行治療,病情穩定後透過病理切片,原來是幽門桿菌感染。
成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羅筱淯表示,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的細菌,能在胃酸環境中存活;感染者約有10%至20%風險發展成消化性潰瘍,約1%至2%可能發展為胃癌,且研究顯示7成胃癌與幽門桿菌相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她提到,兒童及青少年感染幽門桿菌機率受地區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且感染的臨床症狀多樣化,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慢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與其他常見腸胃疾病相似,但嚴重感染恐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出現黑便、嘔血及貧血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因潰瘍出血、穿孔導致病況危急。
羅筱淯說明,近期一名15歲青少年因有黑便、嘔吐、臉色蒼白及頭暈等症狀就醫,起初發現其有嚴重貧血,醫療院所以輸血及藥物治療,但少年仍持續嘔吐,且吐出咖啡色嘔吐物,血色素更在1天內由6g/dL降至4.9g/dL,情況相當危急,才趕緊轉診至成大醫院。
該名青少年病患抵達急診時,臉色蒼白、心搏速度偏快,立即輸液補充並安排胃鏡檢查,發現其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療團隊隨即進行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病情逐漸穩定,後續經胃鏡追蹤檢查,潰瘍已止血,但胃部呈現結節性胃炎,透過病理切片等檢查,發現原來是幽門桿菌感染,青少年經四合一抗生素療法治療後,症狀已完全改善。
羅筱淯表示,幽門桿菌感染診斷方法像是胃鏡檢查,觀察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狀況,並取樣進行病理切片檢查測試等,也可透過碳-13尿素呼氣測試、糞便抗原測試和血清抗體測試;治療則以三合一療法或四合一療法為主,療程約7至14天,必須按時完成療程以確保療效。
羅筱淯也強調,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幽門桿菌感染,兒童及青少年的預後大多良好,但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因此提醒民眾,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以確保完全根除幽門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