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令香港變成「世一」珍珠市場?
自二○二○年開始,國外便掀起一股「珍珠熱」,時尚指標平台Lyst率先透過大數據和搜尋引擎趨勢,大膽預測珍珠首飾將成為年輕一代的熱門珠寶選擇,更預示男性珍珠首飾在環球時尚市場的崛起。今時今日回頭看,倒也不得不佩服他們分析師的獨到眼光。時至今日,珍珠配飾幾乎是一眾Gen Z世代的必備單品,他們甚至默默在顛覆傳統珠寶市場評鑑珍珠的準則,未必再用圓潤度、色澤、光澤等衡量珍珠好壞,試圖追求某種更具個性、更個人化的美學。
作為亞洲以至世界上重要的珠寶貿易市場,珍珠在香港同樣是重要的產品。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在二○二四年,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珍珠出口地區,惟大多數產品由日本、印度、澳洲及中國進口,本地產珍珠仍是少數。而且,雖說香港的珍珠市場「世一」,箇中資金仍只限於珠寶業界的行內人流通,收益所惠及的大概只有大型珠寶商或接受分判訂單的中小型珠寶加工廠商。當歐美地區以珍珠為主角的獨立設計小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香港的珍珠零售市場卻慢了半步;對比加工或進出口貿易等專做「B2B」的企業,小型零售商如獨立設計師品牌、首飾店等,似乎未見受惠。到底是本地設計不夠好還是香港客人不夠品味?This is the question.
說好珍珠故事
月前舉辦的Jewelry & Gem Asia(JGA),除了設置以珍珠為主題的特別展區,更邀請了不同的業界人士分享看法,當中有關年輕一代對珍珠熱愛的討論最為精釆。與會的福井製核所項目總監David、Autore Moda創意總監Ruby和Collection by JLG創意總監Julien均同意,珍珠以至珠寶產品的當代營銷趨勢,已經從「硬性」準則如光澤、形狀、顏色、尺寸等,逐漸聚焦在「軟性」敘事(narratives)—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作為有形物質的產品,他們更著重每件產品背後的故事。
至於如何說好「珍珠故事」?他們分別各有見解。來自法國的Julien在藝術、文化、歷史中浸淫,更著重珍珠首飾在時尚史中不為人知卻又饒有趣味的一面:「我們總覺得珍珠首飾是女性的玩意,但在十九世紀時,它們同樣深受男性喜愛。印度的伯蒂亞拉大君(Maharaja Bhupinder Singh of Patiala)便是當中的俵俵者,他更是Cartier的忠實客戶。而且,透過歐洲傳統訂婚戒指、維多利亞時期的哀悼首飾(mourning jewelries)、甚至Swifties的友誼手環(friendship bracelets)等,我們能看到珠寶的文化含義其實千變萬化。」Ruby則從Millennials與Gen Z偏好的流行偶像和時尚icons著手,創造共鳴:「名人效應是非常有效的行銷工具,從HBO的《Industry》到《色慾都市》(Sex & the City)續集《And Just Like That》,年輕一代看到劇集中的主角配戴珍珠首飾,必然會被勾起購買慾;紅地氈上Lewis Hamilton、Pharrell Williams和ASAP Rocky等男明星配搭出珍珠的銳利感和男性氣質,也在社交媒體上備受矚目。」
作為唯一「本地珠」代表的David,則更能把握香港人對「歸屬感」和「參與感」的追求,其品牌故事不僅扣連香港源遠流長的採珠歷史,更定期舉辦海上珍珠工作坊,讓人體驗「Ocean to accessories」的飾品製作。他分享:「曾經有一個女生打開蠔殼取珠,誰知珍珠品質強差人意,我本來提出跟她換一顆珠,誰知她竟然說:『別碰,這是我的我的寶貝!』」可見,這種參與式(participatory)銷售,甚至能讓客人覺得自己有份「書寫」產品的故事,形成更深的連結。而每當David述說香港一千年前的採珠故事,也讓參與工作坊的人意識到:「珍珠不止是一個裝飾,它的文化和傳統意義也會因此轉變。」這種歸屬感,同樣呼應身份認同的構成,豐富珍珠產品的故事。
大概很多人都有聽過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名句”The world is your oyster”,意思是世界盡在你我掌握之中,惟撬開蠔殼,是否獲得圓潤珍珠,又抑或只是空歡喜一場,似乎仍須靠開蠔者的眼光—看似前景一片大好的香港珍珠市場,業者仍然要努力耕耘,鍛鍊眼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