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一台已經準備好鬼轉 GTA 6 遊戲主機的偽 ITX 家用伺服器!
最近我打算在家中架設一台簡易的 Server,本來還在考慮是要去弄一台入門款 Mac mini 還是自己組一台 ITX,兩者在花費上應該是差不多的,剛好有朋友想要跳坑 AMD Ryzen R7 9800X3D,就把他手上的 Intel Ultra 5 245K 便宜賣我。剛好他也想組 ITX 主機,所以我就幫自己弄了一張華擎的 Phantom Gaming B860I Lightning WiFi ,然後幫他弄一張華擎 Phantom Gaming B850I Lightning WiFi。
主機板這次選擇 ITX 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家裡空間有限,所以我不希望主機占太大的空間。雖然說 ATX 或 M-ATX 的擴充性會更好一點,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 ITX 小巧的樣子。而且考量之後,我覺得未來假如在不更換硬體的情況下升級,我頂多就是再加一張顯卡和一顆硬碟,ITX 完全夠用。
用 Intel 的 Ultra 5 用來當作家用伺服器,我也覺得算是相當合適。首先,他有內顯,所以就不需要再多一張顯示卡才能看到畫面。雖然說伺服器架好之後應該都會用遠端,就不太需要再接螢幕看畫面了。但是在安裝作業系統時總是要看畫面的吧!所以有個內顯還是方便很多。
再來是他核心數多,有 6P8E 共 14 個核心,所以效能上也沒什麼問題。而且這一代由於製程的進步,所以功耗也有所降低。最後就是 Linux 對於 x86 處理器的支援性還是相對比較好的。要說的話,Intel 的 Ultra 5 235 我個人覺得更適合,因為作為伺服器的處理器我不會把它超頻,所以如果有人要學的話,我會更推薦買 235 就好。
主機板 ASRock Phantom Gaming B860I Lightning WiFi 和 B850I Lightning WiFi 售價分別是 $7,890 和 $8,190 元,$8,000 元左右的價位剛好就是很大一部分的人會選擇的。這兩張主機板的規格非常接近,再加上 AMD 的 AM5 改為 LGA 封裝後,兩者幾乎只有散熱片上的差異。
兩者都是 10+1+1 項供電,給 Ultra 5 或者 Ultra 7 系列做簡單的超頻都是足夠的。記憶體插槽如大部分 ITX 主板相同一樣為兩槽設計,因為我只是家用伺服器,所以也沒有要插多條記憶體的需求,只插兩條記憶體應該也是大部分的人的選擇。
兩張主機板都支援 2.5GbE 網路,有趣的是 B850I 這邊使用的是 Killer E3100G 網路晶片,而 B860I 這邊則是使用瑞昱的 Dragon RTL8125BG,反而在 Intel 晶片組的主機板上不搭配 Intel 自家的網路晶片。
兩張主機板在無線網路的部分都支援到 802.11 AXE,也就是 Wi-Fi 6E,但 B860I 這邊有支援到藍牙 5.3,而 B850I 則是藍牙 5.2。
儲存的插槽兩張主機板都有一個 PCIe Gen5 x4 和一個 PCIe Gen4 x4,SATA3 插槽 B850I 有兩個,而 B860I 有三個。
其他擴充插槽兩張主機板都只有一個 PCIe 5.0 x16 和一個垂直的 M.2 Key E 2230 插槽,如果你翻閱手冊找這一個 M.2 插槽的話,會發現他位於背板 I/O 那邊的散熱片底下,不用想把它打開來接東西了,因為他正接著你主機板的無線網卡。
後 I/O 的部分,B850I 有兩個天線埠,一個 HDMI,一個光纖 SPDIF 數位音訊輸出,兩個 USB3.2 Gen2 Type-A,一個 USB3.2 Gen2 Type-C,DP-Alt 模式支援到 DP1.4a。再來他還有一個 USB3.2 Gen1,四個 USB2.0,一個 RJ-45,一個 BIOS Flashback 按鈕,一個鍍金線性輸出插孔和一個鍍金麥克風輸入插孔
B860I 這邊主要的差別在於 USB 的部分。它有一個 Thunderbolt 4,兩個 USB3.2 Gen2 Type-A,四個 USB3.2 Gen1 和一個 USB 2.0。兩張主機板的 USB 數量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相當夠用了。
記憶體我這次選用了台灣本土廠商 AGI UD858 DDR5–7200 TURBOJET RGB,之前有使用過他們的其他款記憶體,穩定性沒有問題,性價比也很不錯。我這次選擇的是黑色版本,外觀的散熱片方方正正的,散熱片看起來也沒有特別凸出。
因為 ITX 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離 CPU 插槽會比一般的主機板還要近,因此有些記憶體散熱片特別浮誇的就可能會卡到 CPU 風扇。
畢竟也沒有地方讓我測試零件之間會不會互相干擾,所以在挑選 ITX 主機要使用的零件時,除非確定不會干擾,不然還是盡量選擇形狀比較簡單或者比較小的產品。
這組 AGI UD858 DDR5–7200 TURBOJET RGB 在預設的 EXPO 頻率下使用 AIDA64 記憶體測試,讀取速度就已經突破 100 GB/s 大關,來到了 102.25 GB/s,寫入也有 94,097 MB/s,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不需調整時序,頻率直接拉到 DDR5-7600 也能穩定開機通過測試,此時讀取速度來到了 105.78 GB/s,寫入也進一步提升到 101,131 MB/s,表現是有非常顯著的提升。個人猜測,如果進一步微調週期,頻率應該還有機會再上一層樓。
CPU 散熱器,我這次採用了銀欣的 AR10–1700,雖然型號上是寫 1700,但是實際上是可以完美支援 Intel 最新的 1851 腳位。從外觀不難看出這款散熱器就是專為伺服器而生的
機殼和電供我這次也選擇了銀欣的 ALTA G1M 和 Extreme 850R Platinum。雖然說我的主機板是 ITX 的,但是考量到我之後應該會再加裝顯卡和硬碟,所以最後還是挑選的這款比大部分 ITX 都大,也比大部分 M-ATX 都小的 M-ATX 機殼。雖說是 M-ATX,但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到 SFX-L 的規格,所以嚴格說起來應該是 ITX 機殼吧!
電源供應器由於 NVIDIA 官方公布的 RTX 5080 推薦電源供應器就是 850W,所以我選擇的 Extreme 850R Platinum 規格可以說是一步到位,它通過 Cybenetics 白金牌效率認證,在所有的負載情況下,轉換效率都是介在 89 到 91% 之間。
他還有 Gen5 12VHPWR PCIe 接頭,符合 Intel SFX 12V V4.0 規範標準,能完美支援 NVIDIA 最新的顯卡。線材是採用全模組化扁平設計,對於理線來說更加方便。
整機零件與價格如下:
CPU:Intel Core Ultra 5 245K
Cooler:SilverStone AR10–1700
MB:ASRock Phantom Gaming B860I Lightning WiFi
RAM:AGI UD858 DDR5–7200 TURBOJET RGB 16GBx2
OS SSD:TOPMORE 1TB
PSU:SilverStone Extreme 850R Platinum
Chassis:SilverStone ALTA G1M
總結來說,我這次所組裝的這台電腦不論是在空間還是規格上都還保有一定的擴充能力,不管是持續作為一台簡單的伺服器或是之後想要鬼轉為電競主機都沒問題。
這次總體花費大約是 $30,000 元左右,比我原本預期 $ 20,000 元買一台 Mac Mini 還要多出了一萬塊,只能說這就是 DIY 組桌機的魅力(缺點)所在。每一樣零件都想說多捏一點,最後一定是直接嚴重超出預算。不過往好處想至少等 GTA 6 電腦版出了之後再加一張顯示卡就能變身電競主機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