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宗專欄:大罷免失敗給民進黨上了一堂民主課
臺灣公民團體和民進黨,在2026年7月26日針對24席國民黨立委,以及隸屬臺灣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免行動。迎來了全球少見的立法委員(國會議員)罷免案,投票結果對民進黨造成嚴重的政治挫敗,最後沒有一席獲得通過。此次結果傳遞選民對當前政治局勢的態度,也更深化臺灣的民主制度及其韌性,讓我們對臺灣的民主更具有信心。尤其是對執政的民進黨來說,更應該從中學習到一些寶貴的「經驗」。
權力制衡是臺灣民主的核心價值,選民拒絕一黨獨大
就西方的民主理論而言,存在兩種課責機制。第一個是垂直課責(vertical accountability),也就是定期舉辦選舉,由民意決定政府去留。第二個是水平課責(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也就是民主機構之間的制衡,或是公民社會對政府的監督。多數的新興民主國家,非常容易達到垂直課責的目標,但對水平制衡卻是原地踏步,甚只有倒退的情況。這次罷免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民主的理解,已超越單純的垂直課責,更加重視「權力的制衡及監督」。此次罷免案,民眾明確粉碎民進黨企圖在行政與立法權達成一黨獨大的夢想。
2024年5月賴清德總統就任以後,民進黨雖然在國會中屬於少數政黨,但在公共話語權與政策上,仍具有明顯的主導優勢。尤其在立法院中,面對佔有多數席次的反對黨,他們提出的法律案、預算案與議事攻防,民進黨往往以強硬方式對應,反而讓民眾感到民進黨的態度,缺乏協商與妥協的空間。這次罷免案的結果,正是這種對「一黨獨大」的反彈,選民試圖透過選票表達對權力制衡的支持態度,讓臺灣的民主重新獲得鞏固與深化。
立法院亂象反噬民進黨,對抗策略需重新定位
從2025年2月新的立法院開議之後,朝野激烈對抗,多項重要法案因程序爭議陷入僵局,議場甚至出現多次肢體衝突、強行表決與議事攻防戰。媒體輿論多聚焦於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議事策略,但民進黨的「全面對抗」也引起了選民的反感。
面對「朝小野大」的局勢,民進黨應該可採取彈性與妥協的合作策略,但最後卻選擇高強度的動員式抗爭,甚至在部分法案審查中反對到底。這種策略雖然有利於民進黨基本盤的鞏固,卻使中間選民及泛藍支持者漸漸感到厭惡,選後蜜月期迅速消失。特別是各種爭議法案與預算的審查過程中,民進黨高喊黑箱立法,卻無法提出有效的反制替代方案,導致議題陷入僵持,讓選民感到沮喪。
總之,民進黨「全面對抗」的策略,未能轉化為有效的民意支持,反而被解讀為「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認知,最終在這次罷免案中反受其害。
民進黨施政評價南北分歧,票源擴展無法突破
此次罷免案的結果,多少反應出民眾對民進黨過去一年多來施政表現的評價。民進黨在南部的基本盤相對穩定,所以國民黨連發動第一階段的罷免活動都無法順利達成。然而,在中部與北部的泛藍優勢選區,尤其是國民黨地方派系運作順暢的地區,民進黨的罷免理由與施政表現未能獲得多數民意的共鳴,甚至被視為「與民意脫節」。
過去一年多來,民進黨推動多項產業升級、能源轉型與數位治理政策,但對一般選民而言,實質的感受卻非常有限。特別是物價上漲、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低薪問題依舊未解。最近,面臨川普的關稅壓力,以及台幣快速升值,民眾擔憂政府應對政策失靈,將會對臺灣的經濟造成何種衝擊?這些生活層面的壓力,累積為對執政黨的不滿,在罷免案中集體爆發。
「抗中保台」失靈,罷免的策略錯置
在此次罷免案中,民進黨再次訴諸「抗中保台」的政治論述,將部分國民黨立委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企圖重演總統大選中的成功經驗。然而,投票結果卻再次證明這一策略,在立委罷免選戰中效果甚微,甚至出現反效果。
與總統選舉不同,立委的角色更貼近民眾生活,選民期待的是「貼心的區域服務」與「有效的權力監督」,而非抽象的地緣政治及兩岸立場立場。在沒有具體證據情況下,單憑政治標籤進行負面攻擊,不僅無法說服中間選民,還可能激化藍綠對立,使立委罷免案淪為意識形態對決,進一步消耗民進黨的公信力。
更何況,在兩岸議題的討論上,選民已漸趨理性與分歧化,不再接受簡單的敵我敘事。此次罷免選區中,公民團體與民進黨的訴求,未能說服民眾為何要支持罷免立委,暴露民進黨在地戰略與全國論述的錯置問題。
兩黨都停留在同溫層,中間選民將是未來主導力量
此次罷免行動最終的選票結構顯示,不論是罷免方還是反罷免方,其票源大多來自各自的同溫層支持者,並未成功吸引大批中間選民的加入。罷免與反罷免的激烈動員,反而讓許多中立選民感到倦怠與疏離,進一步降低整體投票率與罷免門檻達成率。
可以這麼說,民進黨與國民黨目前在社會支持基礎上呈現「僵持狀態」。雖然雙方都能動員核心選民,但都難以有效向外擴張。若未來仍持續走向極端動員、放棄中間路線,則在2028地方選舉中,國民兩黨勢必面臨「地盤穩固、無法突破」的選舉困境。
特別是民進黨,若再不調整其對中間選民的論述策略、回應實質政策需求與審慎應對國際局勢的演變,中立選民將轉向支持其他政黨,或是選擇冷漠與棄權,這對民進黨未來的選情將構成極大的挑戰。反之,若能汲取此次罷免案中的教訓,正確解讀人民想要傳達的意見,才有可能在未來各項選舉中重新贏得社會的信任。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