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週報》不是駭客、也非太陽能!西葡大停電真相揭曉
▋不是駭客、也非太陽能!西葡大停電真相揭曉
▋海龍風場併網發電供台積電,但2030目標仍需破兆融資?
▋瑞士村莊90%被山崩吞沒,竟是一次「成功管理」的氣候災難
不是駭客、也非太陽能!西葡大停電真相揭曉
4月28日,歐洲南部的伊比利半島出現大規模停電,西班牙、葡萄牙的交通與通訊服務均受嚴重影響,不僅交通號誌停止運作,地鐵也暫停營運。究竟造成這次大規模停電的原因是什麼?有聲浪懷疑是太陽能發電量大幅波動造成,也有人揣測是兩國遭到網路恐怖攻擊。
經過一個半月調查,發現原因是電網缺乏自行控制電壓能力,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所造成。全球太陽能理事會(Global Solar Council)在6月18日發布的調查報告,也證實太陽能光電並非此次停電的原因,而且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是一場網路恐怖攻擊。
全球太陽能理事會調查指出,太陽能光電早已具備電壓控制能力,但現行法規並不允許其應用。因此,該調查也呼籲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加速投資電網韌性與系統彈性,特別是透過電網成型變流器(grid-forming inverters)與電池儲能技術穩定電壓、管理變動性,並確保再生能源電力穩定供應。
西班牙生態轉型部長阿格森(Sara Aagesen)坦言,「現行系統並無足夠控制動態電壓能力。」她呼籲,電廠應該要控制電壓,「更何況它們當中很多收受酬勞做這件事,但當出現高電壓時,這些電廠卻沒把預期會伴隨而來的虛功率完全吸收,嚴重破壞電網穩定。
海龍風場併網發電供台積電,但2030目標仍需破兆融資?
台灣離岸風電的重要發展!海龍風場作為第二階段規模最大的離岸風場,總建置容量超過1GW,已在12日成功完成首支風機併網發電。這批電力已正式加入全台電網供應。其中,海龍2A風場產生的約300MW電力將供應給台電,而2B與3號風場合計的728MW,則預計由台積電長期購買使用。
海龍風場在今年5月已完成海上變電站的通電測試,並在三家主要股東——日本三井物產、加拿大北陸能源和馬來西亞淨達力再生能源的見證下舉行了啟動典禮。海龍計畫執行長柯廷灝表示,2號風場預計在今年底取得電業執照後即可正式售電。而3號風場則規劃在2026年8月併網,並於同年12月取得執照,屆時台積電就能全面使用這些綠色電力。
海龍風場併入台電電網,預計未來將為台積電供電。取自海龍風電官網
儘管離岸風場建設持續有好消息傳出,但截至今年5月,台灣的離岸風電總併網量僅達到3GW,距離今年度5.6GW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為此,經濟部在6月16日召開了離岸風電「減碳旗艦計畫」的社會溝通會議。這項計畫希望能擴大可開發的海域範圍,並研擬超過新台幣1.08兆元的融資方案。
此外,計畫也考慮減免電網與碼頭等相關的政府規費,以期降低整體建設成本。這些措施都將配合台灣2030年減碳28%至32%以及2035年減碳38%至42%的新目標,希望能透過政策整合來加速再生能源的佈局。
然而,在會議中,環保團體與漁業代表指出,在過去十年中,風場建設與生態、漁業之間的衝突頻繁發生。例如,彰化外海的海纜「噴埋」施工方式穿越大城濕地,已影響到當地的養殖業收成。此外,承諾進行的鳥類調查和風機降轉停機機制,其執行率也幾乎為零。
因此,這些團體呼籲政府應該遵循「先選址、後競標、再環評」的原則,並在彰化、雲林等中部一帶成立「海域能源管理中心」,以科學化、可追溯的方式持續監測風電對生態和漁業的影響。
對此,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坦言,目前的旗艦計畫草案「相當需要修改」。他當場指示能源署重新修正內容,並將環保團體的建議轉達給業者,建議業者採納「臺灣離岸風電與漁業聯絡指南建議」來改善溝通機制。賴次長強調,未來半年內將持續舉辦社會溝通會議,並會完整蒐集海域開發資料,執行長期環境監測。同時,也將研究2050年達到40至55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的可行性,力求在生態保護與綠能發展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瑞士村莊90%被山崩吞沒,竟是一次「成功管理」的氣候災難
5月底,瑞士一座山坡崩裂,冰雪、岩石傾瀉而下,淹沒如詩如畫的阿爾卑斯山村莊,是一幅令人心寒的畫面,但彭博社指出,這卻也象徵一次「管理得當的氣候危機」,原因在於這是一場預料中的災難,瑞士政府和科學家一直密切監測該區域,當不穩定跡象在事發前一週開始出現,他們撤離冰川下方山谷裡的布拉滕(Blatten)。瑞士當局表示,這次山崩摧毀90%村莊,卻只造成一人失蹤。
英國新堡大學冰川學家卡爾(Rachel Carr)表示,這是最不壞的結果。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有效如此應對這類災害。根據卡爾共同撰寫的2023年研究報告,全球數十億人居住在冰川下游地區,至少有1500萬人直接面臨冰川湖潰決的洪水威脅,近十年冰川融化速度創歷史新高,導致冰川湖數量增加。這些湖泊隨時可能潰決,釋放數百噸岩石和冰塊,同時引發山體滑坡和洪水,摧毀所經之處的一切。
目前法國、瑞士在內的富裕國家,都有自己的計畫,並使用無人機、衛星、感測器和地面測量設備來監測數十個冰川。但除了監測外,政府還可採取更多行動,如設置警報系統,並限制脆弱地區建設。
瑞士山崩事故發生時,聯合國首度以冰川為主題的正式會議「國際冰川保護高層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aciers’ Preservation)在塔吉克杜尚別(Dushanbe)展開。會議結束時,發表一份最終聲明,強調隨著氣候變遷,必須保護冰川並監測它們,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提供所需資金,並向聯合國協調的冰川保護基金捐款。然而,只有主辦國塔吉克初步捐款10萬美元。儘管一些國家表示興趣,但尚未宣布額外資金,效應仍待進一步擴散。
photo-slider visualization
photo-slider visualization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