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川習可望再會,美國將向大陸傾斜?
美國總統川普接連透露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他訪問中國大陸,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與大陸官員在瑞典完成第三輪經貿談判;但就在此際,卻傳出賴清德總統因為無法過境美國而取消訪問中南美洲友邦行程。從這些進展來看,川普似乎有意軟化美陸對抗,其兩岸政策調性恐怕也面臨調整,尤須注意是否向大陸傾斜。
事實上,川普年初重返白宮時,最熱門話題除了關稅及其交易性格外,各國更關心他如何處理美陸雙邊關係。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羅斯因俄烏戰爭與美歐明顯交惡後,川普又將如何與威權領導人習近平及蒲亭交手?川普政府的兩岸政策晦暗不明,不僅各國極為關心,深受影響的台灣也試圖了解其真正動向。全球對未來局勢演變戰戰兢兢,動向繫於川普的一念之間。
川普的兩岸政策,目前仍處於戰鷹派與務實派的角力階段,很難找到一刀切的明確立場,也迥異於川普第一任期的對抗基調。國防政策主導者是鷹派的政策次長柯伯吉,他長年主張中共是美國未來數十年的最主要威脅,而北京的目標不僅要以經濟和軍事力量擊敗美國,更將挑戰現行國際秩序,試圖將自身意志強加於國際社會,所以美國應儘速強化自身軍事力量和全球戰略部署,以免失去霸主地位。
反之,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亞太助卿至今尚未被提名,各國仍難窺探當前川普的印太政策全貌。再者,國務卿盧比歐雖以「反中親台」著稱,上任後也多次提出針對性政策以對抗中共的挑戰與威脅。不過,隨著雙方貿易談判的熱絡,這種強硬立場在華府決策圈也逐漸被期待緩和雙邊關係的鴿派聲音所取代。近期美媒評論就傳出,財長貝森特似乎已凌駕國務卿之上,成了川普管控美陸關係的最重要幕僚。
平心而論,從目前的局勢看來,川普應有意減少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衝突,至少會先全心全意完成貿易談判,畢竟這有利於他有效推進「讓美國再次偉大」政策;但若說川普就此放棄與中共對抗,卻又違背現實政治環境。換言之,現在的妥協不代表未來美陸關係就一定會順風順水。
全球許多觀察家都認為,中共當局持續密切關注俄烏戰爭對其用兵、尤其是台海衝突的影響,特別是北約正面回應俄羅斯的戰爭行為,並且強硬、不妥協地支援烏克蘭,都讓北京反覆思量:倘若對台動武,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南韓、甚至俄羅斯等國家將如何反應?各方也沒想到的是,北京相當在意川普應對蒲亭的態度。台灣媒體注意到川普向習近平警告「若犯台,將轟炸北京」,卻忽略美國從未與核武大國開戰。
誠如盧比歐及柯伯吉所言,台灣攸關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大利益,但他們沒有公開承諾會協防台灣,依然維持美國一貫的戰略模糊立場。川普政府確實有意遏制中國大陸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企圖,也不斷施壓盟邦或民主夥伴要求提高軍事支出,但目前的趨向看似尋求與北京和解。
川普讓輝達恢復對大陸出口H20晶片,習近平解禁稀土銷往美國,是近年難得的和緩氛圍。雖說川習可望再會,川普未必會順從習近平希望美國壓制台灣的要求,但任何讓步或妥協都可能對台灣造成衝擊。賴清德總統不能以「美陸鬥爭有利於台灣」的舊思維看待新局勢,應靈活應對大國博弈,才能找到最符合國家利益的出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