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區割喉情殺案 婦團籲「保護令非萬靈丹」:應建立人身安全評估機制
台北市信義區昨(7/30)日晚間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情殺案,一名27歲谷姓女子在商場地下停車場,遭前男友劉姓男子持利器攻擊,傷重不治。令人痛心的是,谷女事發前9個小時才告訴友人收到核發的保護令,卻在當天遇害身亡。對此,婦女救援基金會今(7/31)日直言「保護令不是萬靈丹」,強調應從源頭建立風險評估與分手策略,才能有效防範恐怖情人以暴力報復。
谷女在5月曾報案,指出前男友多次對她施以暴力與跟騷,申請保護令,警方亦介入處理,不料保護令剛下達,劉男卻未收受即動手行凶。
婦援會表示,根據多年實務經驗顯示,許多親密關係暴力案件在分手後因復合不成,導致加害人出現預謀性傷害行為,甚至攜帶凶器襲擊。婦援會呼籲,與恐怖情人談分手時,應採取「緩和、漸進式」方式,最好有規劃分手計畫,包含預測對方可能反應、行動風險、居住安全與陪伴資源等。需要時,可以求助家暴/親密防治網絡專業人員討論分手計畫,或與周遭親友討論並請他們協助。
保護令作用是想要透過法院告誡加害人,不要再對被害人跟蹤騷擾、暴力、等行為,有時聲請加害人處遇計畫,透過個人或團體輔導治療協助加害人;核發後,警方會執行、告誡施暴者停止暴力方式,如果有需要也有社工人員輔導協助施暴者。婦援會指出,目前超過八成保護令能有效降低風險,施暴者通常會因司法告誡與社會觀感收手。然而,對部分控制慾極強、具有暴力傾向的加害人而言,僅靠保護令可能不足以防範再犯,需進一步輔以危險評估與跨部門介入。
婦援會建議,應建立「人身安全危險評估機制」,針對加害人的暴力史、人格特質、內外控制能力、過往犯罪紀錄等進行綜合性量化評估,若達高危標準,應立即召開「高危機會議」,透過警政、社福與司法單位協調,以被害人安全為核心擬定保護措施;反之若不屬於高危險分數,社工人員也會與被害人進行人身安全計畫討論,並提醒可能風險。
對於可能遭遇危險的分手對象,或是暫時無法羈押或預防性羈押時,婦援會建議,被害人應與警方、社工或防暴網絡討論分手計畫,調整日常出入行動路線、選擇公共場合談話、必要時申請居住庇護機構,暫時轉移居住地點,避免單獨出入,降低遭害風險,透過延長距離與時間讓加害人情緒緩解。
婦援會也呼籲,恐怖情人面對分手事實,心理、情緒都需要時間適應,親友群體的角色不可忽視,安撫、支持、陪伴不僅能減輕情緒壓力,更能成為安全網的一環;協助被害人規劃安全生活與分手行動,請不要出現有訕笑、諷刺話語或是協助跟蹤騷擾被害人行為,以協助度過分手的低潮期。
婦援會最後強調,情感的結束雖令人痛苦,但任何形式的暴力或報復,都無法修復關係,反而讓加害人失去自由、人生毀於一旦。
《太報》關心您,勇敢拒絕任何形式暴力,求助專業人員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全國家暴專線:113
‧報警:110
‧線上通報:關懷e起來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