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報報》故宮第二展覽館全新啟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真跡名作首度來臺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歷經兩年整修,於13日正式重啟,迎來首檔國際大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本次展覽由故宮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聯合主辦,攜手時藝多媒體共同策劃,匯集雷諾瓦、梵谷、塞尚、馬諦斯等38位藝術大師的81幅經典名作,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首度來臺展出的歷史性時刻。
盛大開幕 文化匯聚
開幕記者會吸引國內外嘉賓共襄盛舉,包括賴清德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故宮院長蕭宗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暨國際倡議副總監昆西·霍頓(Quincy Houghton)、策展人蒂塔·艾莫里(Dita Amory)、亞洲藝術部副主任馬唯中等政學界領袖出席,共同為展覽揭開序幕。
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表示:「謹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致上誠摯謝意,本次展覽橫跨百年藝術發展,集結38位偉大畫家的經典之作,包括梵谷、塞尚、雷諾瓦、馬諦斯等,共計81幅名作來臺展出,對臺灣而言意義深遠。故宮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不論是建館以來百年的發展歷程,或遷至臺北後近一甲子的深耕發展,皆需持續注入新生命,方能永續發展。正因如此,特於2017年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核定推動『新故宮計畫』,總經費逾百億元,包括正館整建、第二展覽館改建、興建新行政大樓,以及拓展博物館群國際觀光網絡等,使故宮與全世界知名博物館連結,也促成今日『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的誕生。展望未來,期勉故宮不僅要深耕地方,也要深耕國際。我們要走進世界,讓世界看見臺灣,也把世界帶進臺灣,讓故宮不只是臺灣的故宮,更是世界的故宮。」
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在故宮創院百週年的歷史時刻,深感榮幸能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及時藝多媒體公司攜手合作,為臺灣觀眾帶來這場重量級的國際藝術盛宴。這是故宮繼1961年及1996年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交流展出後,睽違近30年大都會博物館首度在臺灣舉辦的大型展覽。本展以臺灣作為亞洲巡迴的首站,許多作品更是首度於亞洲亮相,誠摯感謝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馬克思·霍萊因(Max Hollein)與時藝多媒體黃文德董事長,以及所有參與策展、工程及贊助的協力團隊,共同促成這場美好的盛會。同時,特別感謝賴清德總統於2017年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核定推動『新故宮計畫』,從去年故宮興建完成北部院區力行街新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建築、今年5月底故宮南院第二展覽館上梁,到今日北院第二展覽館整建完成,迎來『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幕,都象徵著邁向『百年新故宮』的重要里程碑。在這歷史性時刻,誠摯邀請大家細細品味這場跨越百年的美學之旅。」
昆西·霍頓:本展為大都會重要文化里程碑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暨國際倡議副總監昆西·霍頓(Quincy Houghton)表示,大都會博物館創立於1870年,館藏橫跨五千年藝術精華,讓全球觀眾得以盡情欣賞與體驗。他強調,本次展覽匯聚羅伯特·雷曼典藏65件精彩畫作與素描作品,部分作品過去極少、甚至從未外借展出,搭配歐洲繪畫、現代與當代藝術、美國藝術等精選展件。霍頓指出,這次展覽不僅讓臺灣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世界級藝術瑰寶,更彰顯大都會博物館與故宮長久以來的合作情誼,期盼為臺灣民眾帶來豐富的觀展體驗與深刻文化交流。
故宮第二展覽館展覽空間打造國際級文化場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歷經兩年整修後,正式啟用,迎來首檔國際大展「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此展覽館不僅象徵故宮在空間配置、展覽內容與國際視野上的全面升級,更為未來大型展覽提供更完善的展示環境。第二展覽館前身為1995年落成的圖書文獻大樓,原設有特展廳及館內圖書館,肩負知識保存、學術研究與文獻推廣的重要使命。隨著「新故宮計畫」的推動,館方進行整體評估,將圖書館遷至行政園區新館,以提升展示功能與訪客體驗。全新升級的第二展覽館規劃為一至三樓展示空間,提供特展、常設展及數位展區,並設有文物修復室、科學檢測實驗室、照相室、除蟲室等專業設施,確保文物維護與研究工作同步精進。此外,未來四樓將增設餐廳,讓展館兼具學術、展示、體驗與休憩功能,成為融合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多元藝術場域。
五大主題導覽探索百年藝術精華
本次展覽精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從印象派到早期現代主義,涵蓋梵谷、馬諦斯、秀拉、畢沙羅等38位藝術巨匠的經典名作,呈現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藝術演變。展覽分為「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水岸風光」五大主題,邀請觀眾穿越時空,探索藝術如何回應社會變遷與美學革新。
身體姿態:人體表現的探索與變革
展區以人體姿態為主軸,展現藝術家如何運用不同媒材刻畫形體與動作。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描繪異域女性的神秘美感,馬諦斯〈扶手椅上的裸女〉則展現色彩與形體的自由奔放。秀拉〈模特兒像習作〉以點描技法捕捉光影與輪廓,觀眾可留意藝術家如何透過筆觸與構圖呈現人體的不同風貌。
肖像與人物:社會變遷中的人像藝術
工業革命帶來城市發展與社會階層變動,藝術家開始描繪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與新興中產階級形象。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溫暖柔和的筆觸突顯人物神態,考特〈春日〉捕捉女性的動感姿態與光影效果。觀眾可細細品味畫作如何反映當代人的生活風貌與社會文化。
徜徉自然:風景畫的革新與視野轉變
隨著法國社會變遷,藝術家紛紛轉向風景創作,開啟印象派至現代主義的藝術新紀元。塞尚〈布凡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展現獨特的幾何構圖,梵谷〈花朵盛開的果園〉則以強烈色彩與律動筆觸呈現大地生機。觀眾可觀察色彩如何塑造風景氛圍,並體會畫家對自然景色的獨特詮釋。
從城市到鄉村:都市與鄉間風情的對比
巴黎街景、鄉村田野、度假勝地等不同環境帶來風格迥異的創作風貌。畢沙羅〈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捕捉都市繁忙的冬日景象,而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則展現寧靜的河畔休憩時光。觀眾可感受城市與鄉間景觀如何啟發藝術家的筆觸與情感表現。
水岸風光:海洋、河流與港口的詩意
工業革命後的交通革新,使藝術家得以描繪更廣闊的水景風光。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以光影與色彩重塑港口氛圍,展現水面反射的獨特魅力。觀眾可體驗畫作如何運用色彩與筆觸營造時間流動與場域氛圍。
珍貴藝術習作的亮點
本次展覽除精彩絕倫的油畫作品外,還包含12件水彩畫與22件素描作品,這些習作見證藝術家創作歷程,從觀察、構思到技法演進。展區特別安排習作與正式畫作並陳,讓觀眾深入理解大師筆下的藝術思維與構圖演變。
文化連結與企業支持
台北101董事長賈永婕擔任作品數位導覽的協助,她受訪時表示:「看到這些畫作真跡,真的令人震撼,這不只是藝術迷的盛宴,也適合親子共遊,讓更多人透過藝術感受生活美學。」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則表示:「國泰金控很榮幸擔任這次展覽的主要贊助企業,希望臺灣的民眾能夠近距離欣賞世界級作品。這次策展歷時兩年才得以促成,非常不容易,期待未來能帶來更多精彩展覽,讓臺灣觀眾不必遠赴美國,也能享受藝術饗宴。」
藝術教育提升國際影響力
馬前總統的女兒馬唯中久未回臺露面,長期在國外藝術界發展,開幕典禮中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副主任身分出席,與賴總統同台備受媒體矚目,賴清德總統以「我們臺灣的女兒」來稱呼,蕭宗煌院長在受訪時表示這次展覽雖然未特別仰賴馬唯中的協助,但她的參與象徵著臺灣藝術教育的長足發展,蕭院長提到,如今越來越多臺灣學子在國際博物館擔任重要職位,如V&A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Caproni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皆有臺灣人才進駐,展現臺灣美術史研究教育的成果。故宮過去的同事如今亦活躍於香港故宮等國際博物館,他認為這種趨勢將有助於未來臺灣與國際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交流。
展覽期間與優惠資訊
展覽自6月14日至10月12日於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舉行,觀眾可憑大都會展覽門票享故宮第一展覽館門票優惠,聯票優惠資訊請參閱時藝多媒體官方網站。本展覽不僅是故宮新故宮計畫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臺灣文化與國際藝術交流的歷史性時刻,誠邀民眾前來細細品味跨越百年的藝術精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