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藏與丹青的對話:佛光文化與墨海樓共譜宗教與藝術新篇章
2025年7月30日,佛光山臺北道場五樓「善知識空間」見證了一場深具文化與精神意涵的盛事──由佛光文化與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共同舉辦的雙向贈書儀式。《法身舍利‧星雲大師全集》與《墨海春秋—古今書畫藝術鑑藏研究》兩大鉅著在此相互贈予,不僅象徵佛教經藏與書畫藝術的深度交會,更開啟人間佛教與文化藝術教育對話的新局。
本次活動邀集來自政界、藝術、教育、出版等多方領域的重要人士蒞臨,現場冠蓋雲集,包括文化部參事梁永斐、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處長彭子程、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教授、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游文玫、前法務部次長蔡碧仲、藝術拍賣與設計界人士、導演紀柏舟等均親臨現場,呈現文化交融與法喜共生的氛圍。
一場以經藏為舟、以丹青為帆的文化致敬
典禮一開始,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代表捐贈《法身舍利‧星雲大師全集》全套395冊,象徵佛法智慧的傳承與弘揚。葉國新博士則代表墨海樓回贈歷時十年心血完成的《墨海春秋》,呈現對古今書畫藝術鑑藏的深刻研究與學術厚度,形成一動一靜、互為映照的文化對話。
依空法師於致詞中高度讚譽《墨海春秋》為一部具備慧眼與法眼的文化鉅著,並盛讚葉博士為「國寶級人物」。他表示:「文字中見風骨,圖像中見精神,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藝術的深刻描繪,更是對文化的弘揚。」他強調本次贈書象徵知識的轉移與文化精神的接力,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文化與藝術的多方祝福與見證
文化部參事梁永斐致詞指出,葉國新博士多年來投入藝術鑑定與展覽推廣,尤以《墨海春秋》為代表,承載藝術教育的深遠價值。他表示:「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座橋樑,串聯鑑賞、教育與藝術史研究,對於書畫界與文化圈的貢獻極為深厚。」
台灣美術院院長蘇憲法教授亦表示,葉博士在藝術品鑑定領域有如文化界的李昌鈺,具備一眼辨真偽的獨特慧眼。他回憶師生情誼,並感佩葉博士在學術與策展間不懈耕耘。
印刷界林庚清董事長則分享出版過程中的點滴,他感佩葉博士對印刷品質的近乎苛求,甚至親自攜真跡赴現場比對,力求圖像與原作毫釐不差,「這是十年磨一劍的誠意」。
前法務部次長蔡碧仲也以《人間福報》的閱讀經驗分享自己對佛法與人間佛教的深層體悟。他強調:「宗教的智慧與藝術的真誠,其實在生活中早已緊密結合。」
墨海與法海相映:雙鉅著的精神高度
葉國新博士於致詞中特別提到,《墨海春秋》第三冊中深入探討星雲大師的書法藝術。他指出,大師「一筆字」書風結合碑帖筆意,筆法奔放而骨力挺拔,是心法與筆法合一的體現,也為佛教書法開創新的審美理解。
他感性表示,《墨海春秋》並非單純的學術論著,更是一部承載個人見識、生命歷程與對中華藝術文化熱愛的紀錄,亦是獻給佛光山文化精神的一份心意。
此外,來自海外的祝賀也接連傳來。駐奧地利大使劉玄詠發來賀電,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汪濤博士與旅日畫家傅益瑤女士亦分別致函,對本次贈書儀式之文化意義表達高度肯定。
以文化為經,以精神為緯──書寫當代文明的對話篇章
這場跨界贈書儀式不僅是知識的交接,更是一場橫跨宗教、藝術與文化教育的深層對話。《法身舍利》承載佛法之心,《墨海春秋》凝聚筆墨之魂,兩部鉅著以其各自的精神象徵,在同一時空交會,為當代文化留下深刻印記。
在佛光山與墨海樓的共同推動下,文化之舟得以前行於精神海洋。這場「經藏與丹青的對話」不僅為文化資產增添重量,更喚醒大眾對藝術與宗教在當代社會中角色的再認識與再價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