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度國防預算採「北約模式」創新高 學者:解嚴後的校正回歸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行政院拍板明年度國防預算採「北約模式」計算,納入海巡、退役官兵退休給付等支出,規模達9495億元,預估佔GDP3.32%。對此,學者蘇紫雲今(21)日受訪說,這其實屬於解嚴後的「校正回歸」,將當時原本就歸於國防支出的額度歸回。專家何澄輝則建議,政府也應進一步考慮將民防預算納入,同時細分不同身份別退役軍人所領取的給付,以如實反映真實戰力。
國防院國防戰略及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說,北約模式是將廣義的國防支出納入計算,台灣在解嚴後國防預算佔GDP9%,當時因訴求減少,因此將軍人退休俸預算移到退輔會,現在是「校正回歸」,這部份包括美國、日本、韓國都是算進狹義的國防預算。
蘇紫雲強調,這是真實的防衛支出,各國都是把退役軍人的津貼放進計算。這是一個戰略溝通的算法,但應該正本清源擴大國防預算的分母基數,政府有責任與社會溝通、爭取國會支持,並且在增加國防預算的同時,除強調滿足軍事需求外,也應產生「國防經濟」的效果會更好。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受訪說,北約模式不僅以軍事單位計算,為因應現代新型態衝突威脅,包括灰色地帶襲擾,台灣與中國海疆相接,因此也將海巡等第一線實際接觸的單位預算皆納入計算。
何澄輝說,這樣的計算方式除充分展現台灣的防衛意志外,也可以從數據上看出台灣實際防衛支出,未來在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民防預算上也應進一步納入,更可以向盟友加強展現我國決心,因為預算並非只是「數字遊戲」,也透露出政府對此的重視和宣示。
不過,何澄輝也認為,退役軍人的退休俸有時並不一定能夠反映真實戰力,他建議主計單位更精細計算,例如只將具「備役」身份的撫卹、退休金分出納入,令數據可以如實呈現後備戰力的支出規模。其他如事業收支、對長輩的照護支出,可另納入社會福利分類統計,才能在中央總預算中平衡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