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政府到類國家資本主義 川普翻桌全球貿易規則 台灣經濟戰略面臨大考驗
美國最新一波「對等關稅」攻勢,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再思考。只是台灣社會只聚焦於「關稅疊加」的技術性問題,如果台灣舉國上下僅止於討論對美關稅百分點的高低,便可能錯估了川普貿易戰背後真正的戰略用意。
關稅「疊加」只是表象,川普直接改規則
傳統上,關稅是逐層「疊加」的結果。二戰後起步時,各國關稅基準幾乎為零,之後逐步增列,形成層層堆疊。然而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已經跳脫單純的疊加邏輯。他的作法是將關稅視為懲罰性與戰略性的工具,用以矯正他眼中「不公平」的國際貿易結構。這種手法帶有帝國式的色彩,不僅僅是經濟政策,更是一種政治武器。
川普的邏輯非常直接:只要美國在與某國貿易中長期逆差,這就是不公平,必須透過關稅制裁來平衡。
問題在於,順差與逆差本是經濟比較利益的自然結果,未必涉及誰「佔便宜」。以台灣為例,長期貿易順差的背後,是低工資與低成本產業結構換來的競爭力。若僅從結果判斷「誰賺太多」,無視過程付出的代價,便會讓談判陷入「有罪推定」的困境。
從自由貿易到貿易保護:美國角色的轉換
回顧歷史,更能理解美國此刻的轉向。二戰結束後,為避免世界重陷保護主義,各國推動《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其核心目標是逐步降低關稅壁壘,讓「貨暢其流」。當時美國是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主張自由貿易對其最有利。
然而數十年過去,隨著日、韓、台灣、中國等國家逐步成為製造強國,美國製造業外移,其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當初推動最低關稅的美國,如今卻成了自由貿易的最大受害者。在這樣的情勢下,川普索性直接宣告:既然舊規則對美國不利,就必須推倒重來。
今日的美國已不再願意扮演「規則維護者」,而是自居為「規則重寫者」。川普的關稅政策,築起關稅壁壘保護美國產業,正是這一戰略轉向的具體體現。
關稅只是前奏,真正的戰場在美元與美債
值得注意的是,關稅不過是美國戰略工具的「開胃菜」。更深層的戰場,將會落在美元與美國國債。美國長期龐大的財政赤字與債務壓力,使得川普政府勢必尋找新方式,確保美元霸權與金融秩序不受挑戰。未來,不排除美國結合關稅、貨幣、債市操作,形成多線並行的「經濟戰爭」。
川普同時也避免各國「合縱連橫」抗美,而是以「連橫」策略各個擊破。這意味著,美國將持續要求雙邊談判,逐一對不同國家設定「特別條件」。對台灣而言,若缺乏全局思維,只關注局部關稅議題,便極易在談判中失去籌碼。
美國國家資本主義浮現,白宮想直接入股英特爾
除了關稅,川普近期在產業政策上的動作,更顯示美國經濟模式的重大轉變。美國政府正與英特爾洽談入股,川普甚至罕見公開讚賞該公司執行長陳立武,這不僅是投資決策,更是帶有戰略意味的產業干預。
英特爾非孤立案例,近期,美國政府已展現前所未有的「企業掌控策略」。首先是與輝達(NVIDIA)、超微(AMD)達成協議,對銷往中國的部分晶片產品抽取15%分成。接著在美國鋼鐵出售給日本製鐵的案子中,取得「黃金股」以掌握否決權。再來國防部斥資4億美元入股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直接成為最大股東。
接著就是美國準備入股英特爾,某種程度把英特爾變成美國國營事業,這一連串舉措,顛覆了美國共和黨「小政府」的傳統。外界形容這是一種「類國家資本主義」甚至是「新美國國家資本主義」,與中國政府高度介入經濟的模式頗為相似。川普將產業安全與國家戰略直接綁定,美國正在逐步走向「政府與企業界線模糊」的全新經濟形態。
全球戰略轉折:火車已轉彎
其實無論是對等關稅還是國家資本主義,都不是川普的「個人突發奇想」,而是美國大戰略的深層調整。就像一列火車已經轉彎,即使未來換了總統,也不可能馬上回到舊軌。
這一轉向標誌著二戰後自由貿易秩序的終結。過去美國主導的WTO框架,強調消除貿易障礙,如今卻被最初的創造者親手推翻。全球經濟正進入一個新的、不確定的權力遊戲。
在這場全球經濟重構之中,台灣若仍糾結於「關稅疊加幾個百分點」,恐怕將失去大局判斷。真正的課題,是如何在全新遊戲規則下,重新定位自身。
台灣的挑戰:不能拘泥於關稅百分點
短期而言,台灣需強化與美國的經貿信任,避免成為被犧牲的對象。中期則要重新檢討「高度依賴出口」的模式,發展內需市場,並深化區域經濟合作,以分散風險。長期更需要戰略轉型,當美國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台灣如何確保在高階研發、技術轉移、金融與服務領域保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將是成敗關鍵。
川普正在改寫全球貿易規則,而美國一連串走向「類國家資本主義」的做法更為國際秩序注入了不確定性。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僅是3%或5%的關稅,而是整個經濟結構與戰略選擇。
未來台灣若要在新秩序下立足,必須放下對舊規則的依戀,提出全新經濟戰略。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更需要企業與社會共同參與。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權力轉換的浪潮中,不只是被動接受者,而能夠找到新的生存與成長空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