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80周年 中日兩國紀念日卻不同?
(德國之聲中文網)作為紀念二戰結束,日本在8月15日舉行莊嚴的紀念儀式,這一天,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當時的裕仁天皇通過沙啞的電台錄音宣布日本政府投降;中國則在9月3日舉行閱兵式展示軍事實力,這一天是日本當年在東京灣美軍戰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的第二日。
二戰前及戰爭期間,日本對中國大部分地區進行了毀滅性、極其殘酷的入侵和佔領,據估計,侵略戰爭造成約2000萬人死亡。這段戰爭經歷至今仍在困擾兩國關系。
中國本溪市的一座博物館展出了抗日戰士的鬥爭史:他們曾在中國東北嚴酷的冬天裡隱居在木屋中堅持抗戰——當時該地被稱為滿洲,最終在撤退至蘇聯後才得以保存力量,並直到1945年8月9日才返回中國——這一天,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對滿洲發起進攻,同一日美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多重壓力促使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也就是在美國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數日後,日本天皇昭和對國民發表電台講話,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此前一日,日本政府向美國及其盟國表示,日方投降,《終戰詔書》已由昭和天皇簽署、眾內閣部長附署。
昭和天皇的電台講話於8月14日秘密錄制。這段預先錄制的投降廣播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幾乎無法聽懂——他使用的是晦澀的古典語言,且音質很差。但歷史學者指出,重要的是,這段信息出自天皇本人之口。裕仁當時被視為“現人神”,戰爭正是以他的名義發動的,而大多數日本人此前從未聽過他的聲音。
“那場廣播講話提醒人們,為了結束這樣一場錯誤的戰爭,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日本大學教授古川隆久曾在 2015 年對美聯社這樣表示。
現任天皇德仁(裕仁之孫)及日本首相預計將於今年8月15日在東京舉行的年度紀念儀式上發表講話,屆時日本公共廣播公司NHK將進行現場直播。去年,德仁天皇在儀式上對日本在戰爭中的行為表達了深切反省。然而,同一天,三名日本內閣大臣參拜了東京靖國神社,引發中韓兩國批評,因為靖國神社在其看來象征著軍國主義。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軍戰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投降儀式。當時身著高頂禮帽與燕尾服的日本外相重光葵(Mamoru Shigemitsu),以及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將軍(Gen.Yoshijiro Umezu),代表裕仁天皇簽署投降文件。這二人後來都被判犯有戰爭罪。
另一方的簽署人包括美國將軍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其代表聯合國,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茨(Adm. Chester Nimitz)代表美國,以及來自包括英、法、澳、加、荷、新、中、蘇等在內的其他對日作戰國代表。
對日實施軍管以及戰爭賠償
根據正式簽署的日本投降書,日本必須停止所有軍事行為,包括釋放戰俘和其他被俘、被囚禁者。文件也規定,美國對日本實施軍管直至1952年4月,舊金山和平協定開始生效,該軍管狀態延續了7年。舊金山和平協定允許日本重返國際社會。從此,日本在防務和其它領域成了美國的一個主要盟友。
自1954年以來,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分,日本向所在地區提供了巨額發展援助。但與其戰爭時期亞洲敵國之間的外交關系的正常化進程耗費了20余年時間。盡管與鄰國之間在如何看待二戰歷史問題上存在爭議,日本仍於1965年和1972年與韓國和中國先後恢復了正式外交關系。由於領土爭議,日本尚未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協議。該國同朝鮮之間也還沒有正常外交關系。
拓展閱讀——莫斯科如何將二戰勝利“工具化”
9月3日——中國的“抗戰勝利日”
2014年,中國重新確定,將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次日——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1年前,中共中央開始提升該紀念日的規格。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高層領導人均出席了9月3日的紀念活動。重新強調這一紀念日的背景,是中日兩國圍繞二戰歷史解讀的分歧以及東海領土爭端的加劇。
10年前,中國在抗戰勝利 70 周年之際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正在籌備另一場盛大的閱兵,屆時導彈、坦克與戰機將同台亮相。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外國領導人預計將出席該活動。
(美聯社)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