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是誰讓他們鯨吞光電大餅?
《風傳媒》推出一份「解密報告」,告訴大家「誰吃了光電大餅」,從黑道大哥、地方民代政客、到綠友友企業、綠委們、國外開發商甚至學者等,都跑來咬一口,觀之可謂「琳琅滿目,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看了這幕垂涎光電大餅而「群賢畢至」爭咬奪利的醜態,除了該督促與施壓政府調整錯誤的能源政策、修改與完善推動綠電手段外,或許更該問民進黨諸公:是誰讓他們吞掉光電大餅─蔡英文?賴清德?還是民進黨的「群體共業」?
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至今,民進黨堅持又持續推動、號稱「能源轉型」的能源政策,核心與出發點是全面廢核,以風光綠電替代核電,同時「減煤增氣」,最終達成的供電比重是天然氣占5成、煤電3成、綠電2成。今年核電已歸零,但綠電占比遠不如預期、只有1成出頭。
會有這個結果,根源就在錯誤的能源政策,這個錯誤的惡劣後果全台民眾正在承受與付出代價。
先談能源政策的基本錯誤。在風光綠電領域上、特別是光電,台灣絕對不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理由很容易理解:一個是光電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台灣地小人稠又多山,光電發展有限,硬要增加就衍生出許多問題。再來是台灣雖然居亞熱帶溫度高,但(特別是北部)陰雨天多,光電的容量因子低到只有1成多。國外那些「光電大國」是既有廣大幅員、又多有光照充足的沙漠地形。
再來一個錯誤是:增加綠電應該用來取代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才能有效減碳,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是這樣作;只有民進黨政府為了遂其反核、廢核的神主牌,以增加的綠電去「取代」核電。帶來的結果就是:台灣的火電占比高達85-90%,全台的碳排與空污難有明顯改善之日,禍害民眾健康。
在「秉賦條件」不佳情況下硬要增加光電,就讓許多不該種電的土地上也蓋滿光電板:台南的魚塭潟湖、嘉義的灘地、台東的良田、桃園的埤塘、高屏的山坡地、彰化的灘地、水庫水域…..,都蓋上了光電板,甚至填平埤塘、砍樹伐林來種電的蠢事都作不少;原本號稱為了環保而要增加的光電,反而成為環境與生態殺手。上月颱風帶來的「光電板災難」,算是具體而微的揭露、告訴大家未來的風險甚至災難了,賴政府能無動於衷、讓這個風險越滾越大嗎?
在這份「解密報告」專題中,已寫出許多弊案,而且,這些弊案都不是「都市傳說」而已,而是已進入司法程序、甚至判刑確定的案件,而更多的是:滿滿的官商勾結味,但卻「查無實據」或從未啟動調查而未成案的標案:有些是綠營的某某政治家族,標下國有地的光電案後又再轉手賣給其它企業,轉手之間數千萬或數億元的獲利。還有虧損累累的光電商藉著合併拉來國發基金的注資,被視為「國家隊」後更容易「圈地」再轉賣獲利。
經營企業、作生意,賺錢獲利是天經地義、無人能非議質疑,但這是指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民間企業與產業,台灣的光電產業完全不適用這套標準,因為這幾乎是「一條鞭」式的全靠政府與特權在經營的事業。
光電場的申請要政府核准,只有官方才有掌握大面積土地,要拿到土地使用來種電的批准,當然要有門道、或是更需要特權,那些能從政府手上「批來」大面積土地種電者,無一例外有政客當門神、甚至直接就是政客開設經營的公司。
取得土地可種電,事情還沒了,大部份情況下,綠電要接上電網、賣給台電,台電的配合度、保證購電價格等,也關乎著綠電商的利益,這當然也「考驗」著業者的政商關係與能耐。
簡單的說,光電的「供應鏈」就是被設計成完全要靠政商關係才能運作,否則只能喝西北風。對民進黨為何要堅持廢核推綠電,坊間流傳一種說法是:核電利益多為國際廠商(GE等)、且多已「分配完畢」,因此要推綠電(特別是光電)才能讓諸親朋好友綠友友們雨露均霑。
這種揣測與說法頗有「誅心之論」的味道,但觀諸光電推動「10年有成」、諸多玩家賺得盆滿缽滿、創造數百上千億元市值之餘,也創造罄竹難書的弊案來看,又似乎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只是這些利益來得未必正當,因為追本溯源,綠電商主要靠政府給予的高額收購電價獲利,這些電價最終還是落在所有民眾(用電戶)身上,如果暫時不反映,就是掛在台電的鉅額虧損頭上。
在看完「誰吃了光電大餅」中的眾多「食客」難看不堪的吃相後,我們更該進一步問、也找出來:到底是誰讓這些食客上桌分食龐大的光電大餅?蔡英文應該責無旁貸吧,畢竟這些破事全部發生在她完全執政的8年內;在光電的諸多問題都顯現後,如果賴清德無法導正,繼續放任那些「食客」鯨吞光電大餅,也要被記上一筆。(推薦閱讀)誰吃了光電大餅7》中南部案場藏污納垢!民心思變下的非核家園:6成國人「弊案有感」
當能源政策已被證明錯誤,光電推動執行千瘡百孔、弊端叢生後,賴政府、民進黨,是否有勇氣面對並修改政策?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