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AI 基建領跑靠電力優勢,美國電網受限或失競爭主導權
在最近一次中國 AI 中心考察中,知名科技專家馬睿(Rui Ma)驚訝地發現,中國的能源供應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這與美國面臨的脆弱電網形成鮮明對比。馬睿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這種情況對於美國的 AI 研究者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隨著 AI 需求的激增,美國的電網卻無法承受這種壓力,這可能會嚴重阻礙行業的增長。
馬睿指出,在中國,為資料中心建設足夠的電力已經不再是討論的問題。她強調,資料中心的建設是AI進步的基礎,而根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預測,全球企業在2025年至2030年間需要投資6.7兆美元以滿足AI的需求。相對而言,美國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發展受到電網壓力的限制,許多公司不得不自建電廠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
根據Deloitte的行業調查,美國的電網在極端天氣下的儲備能力通常低於15%,這使得在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幾乎沒有空間來吸收AI基礎設施所需的快速負載增加。與此同時,中國的電力需求每年增加的數量超過德國的年消耗量,這使得中國在電力供應上處於優勢地位。
專注於中國電力發展的專家David Fishman指出,中國的電力供應是經過數十年的有意過度建設和投資所形成的。中國的電力儲備率從未低於80%,這意味著他們始終保持著至少兩倍於需求的供應能力。這種情況在美國是難以想像的,因為美國的電網經常面臨供應不足的風險。
Fishman強調,中國的能源規劃是由長期的技術政策協調的,這確保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預見需求,而不是被動反應。相對而言,美國的基礎設施項目依賴於私營投資,這使得長期的能源項目難以獲得資金支持。
此外,中國在AI基礎設施上的強勢表現,不僅得益於龐大的電力儲備,還有阿里巴巴等大型科技公司的重磅投入。2025年,阿里巴巴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入約3,800億人民幣(約530億美元)用於AI和雲端基礎設施,成為中國私企最大規模的單一技術投資計畫。美國科技巨頭如微軟、Google與亞馬遜也分別在AI基建領域投入數百億美元,反映全球AI競賽的激烈。
然而,美國基礎設施建設受制於私營資本和許可流程冗長,導致電網升級和能源供應難以匹配快速增長的AI需求。同時,亞洲地區資料中心短期多依賴天然氣等非綠色能源,但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推進,長遠有望實現更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轉變對全球氣候政策和產業發展均提出新挑戰。
Fishman警告,如果美國不在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資金支持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中國的領先地位只會越來越明顯。
(首圖來源:Unsplash)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