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城市學》當啤酒廠變成博物館,城市產生了什麼新的想像?|生活產業如何釀造集體記憶?

1% STYLE

更新於 07月14日06:34 • 發布於 07月14日04:00 • 張世文
(圖/張世文 攝)

當啤酒廠不再釀酒,而轉化為博物館與體驗空間,它承載的已不只是品牌,而是城市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語言。從 Guinness 到青島、札幌到阿姆斯特丹,全球啤酒產業如何成為集體記憶的容器?1% Style 這次從城市觀點出發,探索生活產業如何改寫城市的文化地景與公共想像。

幾瓶關於「熟成」的爭議,讓台北市中心沉默多年的老酒廠再度泛起「氣泡」。

2024 年底,一則看似技術性的新聞躍上媒體版面:「建國啤酒廠舊址是否應交由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開發為創新校園,還是保留作為都市文化資產進行再利用?」兩派論述快速分化——一方強調教育升級與都市機能整合,另一方則憂心老工業遺產與歷史紋理將隨都市更新被沖淡甚至清除。

但在啤酒之外,爭議的核心是城市學裡一個反覆被討論的命題:「當代城市的文化生產場域,應來自原生脈絡,還是以新功能取代舊記憶?」

這場爭論並非台北獨有。從都柏林的健力士倉庫、青島的德式釀酒建築群,到阿姆斯特丹的海尼根舊廠,世界各地的城市如何對待「啤酒廠」這種極具歷史性與品牌意識的空間載體,已成為當代都市文化治理的縮影。

確實,在全球多數城市,酒廠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製造空間,它們已逐步轉化為文化地標、都市品牌與「記憶承載體」。從都柏林到青島、從比爾森到阿姆斯特丹,你可以發現啤酒這門「生活產業」,正透過另一種形式來發酵屬於城市的「第二語言」——一種不靠雕像與紀念碑,而是靠口感、空間與敘事累積起來的城市經驗。

啤酒是歷史的語言:從都柏林開始的一場沉浸式記憶運動

一座倉庫,如何釀出了一整座城市的「文化主場」?走進都柏林的老市區,穿過利菲河與赤磚街巷之間,St. James’s Gate 聖詹姆士門總是顯得格外醒目。這裡不是皇宮、不是教堂,也不是政府建築,而是一間啤酒廠——健力士的誕生地。而它所改建而成的 Guinness Storehouse,早已不是單純的品牌體驗館,而是這座城市的文化中樞與觀光主角。

2000 年開幕的 Guinness Storehouse 健力士體驗館,是全歐洲最成功的品牌博物館之一。它原本是一棟 1904 年落成的發酵倉庫,在經過七層空間的重新定義後,成為健力士百年釀酒歷史與都柏林城市文化的交叉點。參訪者自入口起便進入一場時間旅行——從釀酒原料與發酵技術,到品牌廣告設計與全球擴張史,最後抵達頂樓的「 Gravity Bar 」,在城市最高處享受一杯免費的黑啤,俯瞰整座都柏林。

這不是單純的品牌導覽,而是一場深層的城市記憶重構。都柏林人把這棟原本只屬於產業鏈條的建築,轉化為城市敘事的劇場:讓外地人認識健力士,讓當地人重新看見自己。

這一切的起點,是來自 1759 年的一紙租約。創辦人亞瑟·健力士 Arthur Guinness 用極具遠見的方式,簽下長達 9,000 年租期的聖詹姆士門啤酒廠,租金每年僅 45 英鎊——這不只是一筆划算的交易,更是對時間的宣告:這個品牌不只是做啤酒,更打算長住於這座城市的文化深層。

在之後的兩個世紀中,Guinness 逐步成為全球黑啤酒的代名詞,出口遍及五大洲,同時也與愛爾蘭民族認同、工人階級文化與殖民地歷史交織出一套複雜的城市敘事。這座酒廠不只是企業,更是都柏林社會記憶的肌理。

到了 1990 年代末,面對工業自動化與全球化浪潮,健力士也將部分生產設施遷至新廠。此時,原有的釀酒設備與發酵倉庫該如何被保留?

答案並不是廢棄,而是轉化。2000 年,Guinness Storehouse 正式開幕。館舍本體為一座 1904 年建造的「發酵大樓」,七層樓高的中庭設計靈感取自一杯健力士啤酒的形狀:底寬頂窄、色澤深邃,象徵一層層堆疊而成的歷史、知識與味覺。每一層都是一個主題,但所有路徑最終都導向一件事:讓人們從城市的高度與歷史的深度,看見一杯酒的重量。

Guinness Storehouse 不只是觀光地標,它改寫了城市的文化地圖:它年均吸引超過 150 萬名遊客,是愛爾蘭參觀人次最多的付費景點,它促進了「工業遺產再生」作為城市文化治理模式的一種範本,它更使健力士品牌從產品轉型為文化載體,象徵著都柏林的自我風格:略帶苦澀、堅實穩重、濃厚卻不炫技。

而最動人的,或許不是那些展示品,而是某些瞬間:當你在 Gravity Bar 舉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飲;當你在導覽過程中看見工人舊照與蒸氣時代的設備;當你聞見烘焙大麥的氣味時,彷彿一整座城市的記憶,都以酒香的形式在你體內重現。

Guinness Storehouse 的成功,不只是商業上的勝利,而是一種城市文化感知的創新。它讓人們透過味覺、觸覺、空間感、敘事結構,建立一種「飲」與「憶」交織的文化體驗。它教會我們——城市文化不一定來自高牆古堡,有時,一杯啤酒,一棟倉庫,就足以釀出一座城市的靈魂

不只是觀光地標,而是味覺與記憶的集體構成

若說都柏林是以廣度建構記憶,那捷克比爾森的做法則更具深度與「活性」特質。 Pilsner Urquell Brewery Museum 不僅僅是靜態展覽,而是與仍在運作的釀酒廠共構,將城市的工藝傳統持續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博物館導覽不只是走馬看花,更深入地下地窖,讓參觀者親口品嚐未經濾的活酵母啤酒,從味蕾直接感知時間與空間的厚度。這樣的安排,讓比爾森不只是一座酒的城市,而是一座將酒視為文化與技藝傳承載體的城市。

在捷克,啤酒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自我認同,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國民性格。而在這背後,站著的不是某一個牌子,而是一個城市——皮爾森 Pilsen ,以及誕生於此、影響全球的第一支「拉格啤酒」:Pilsner Urquell。

Pilsner Urquell 意為「皮爾森的原始啤酒」,創始於 1842 年。這一年,來自巴伐利亞的釀酒師 Josef Groll 在這裡釀出了世界第一款透明金黃、底層發酵、酒體清爽的拉格啤酒(Pilsner Lager),一種全新的風味風格由此誕生,旋即征服歐洲。 Pilsner 從此不只是酒名,而成為一種全球通用的啤酒風格代名詞,也讓這座波西米亞城市被寫進世界酒史——不是因為王朝、宗教或戰爭,而是因為一種味道。

與 Guinness 不同,Pilsner Urquell 的文化展示不是圍繞一棟博物館建築,而是整座城市以「酒廠為中軸」所展開的生活網絡——遊客可以參加全程導覽,從現代化釀造設施出發,再進入 19 世紀原貌保存的地下酒窖系統 Plzeňské podzemí。進入地窖,你可以見到傳統用木桶熟成的拉格啤酒,更可以獲得一杯未經過濾、未經巴氏殺菌的活性啤酒試飲。因為 Pilsner Urquell 是少數仍保有傳統工藝實操的品牌之一,這讓整段導覽像是一場味覺考古之旅——你喝到的,不只是酒,而是時間的證據。

這種與「活產業」共構的文化場域,讓博物館不只是過去的展示,而是一種仍在呼吸的文化技藝現場。

確實,在捷克喝 Pilsner 不只是選擇一種酒款,更是一種忠誠:對手工技藝的忠誠、對土地風味的忠誠、對社群與生活節奏的忠誠,所以在 Pilsner Urquell 的建築群與導覽空間沒有過多的視覺包裝,也少有品牌表演性的設計。但正是這樣的「反觀光化」質地,讓它保有城市記憶的真實紋理。你看到的是工人、酒桶、古老的導熱管與木造轉盤——這些是技術,更是記憶。捷克人習慣說:「我們不只是發明了一種酒,而是發明了人們如何一起喝酒。」在皮爾森,這句話的意涵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Pilsner Urquell 所代表的,是一種生活即文化,文化即工藝,工藝即記憶的城市哲學。它提醒我們,文化遺產不只是空間形狀的保存,而是價值觀的日常實踐。在這裡,你無法單純當觀眾,而會不自覺成為參與者——舉杯時,你不只是消費者,而是一位歷史的延續者。

從工廠到體驗設計,更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 Heineken Experience 海尼根體驗館則走向另一個方向:從產業設施轉化為品牌主導的沉浸式體驗。1988 年酒廠停止運作後,這座位於市中心的紅磚建築並未荒廢,而是透過互動科技、遊戲化設計與觀光行銷,被重新打造為一座以消費文化為主軸的空間劇場。

它不是生產場域,但卻讓人誤以為自己參與了釀酒過程。你可以「虛擬釀酒」、定製瓶身、觀看百年廣告檔案,最終進入品飲空間,讓品牌的歷史與個人經驗發生連結。這是當代城市中的「博物館新物種」:不以文物為本,而以品牌敘事與消費情感為核心內容。這種敘事形式雖易流於商業表象,但對城市觀光與國家形象建構卻有極高效力。

走進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 Stadhouderskade 街區,你會在運河與自行車之間,望見一座紅磚老建築——這不是一間酒吧,也不是某個文創聚落,而是海尼根品牌的起點。這裡曾是 Heineken 的第一座釀酒工廠,從 1867 年開始運作,直到 1988 年生產功能才正式移轉。但它的命運,並未因停產而沉寂,而是在十年後,以全新身分回到城市生活中心——Heineken Experience,於 2001 年正式開館。於是乎,它變成一個不再釀酒,卻持續發酵記憶的地方。

不同於 Guinness 那種厚重歷史與工藝文化導向,海尼根選擇走的是高度體驗化、娛樂化與消費者導向的品牌展演策略。 Heineken Experience 是一場全感官的敘事冒險,遊客進入後不只是走過歷史時間軸,更是參與一場品牌宇宙的設計之旅:你可以走進釀酒原料展示區,聞到啤酒花與麥芽的香氣,你也可以進入「成為啤酒的一滴」的虛擬劇場,模擬自己從原料進入裝瓶過程;你能在體驗區倒一杯完美比例的海尼根,並獲得證書,最後在品牌酒吧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一同舉杯。

整個展區強調參與感、拍照點、社群分享的潛力。這不再只是博物館,而是一種可互動、可帶走的品牌體驗。

Heineken Experience 的成功背後,是阿姆斯特丹城市策略的一部分。這座城市在 90 年代開始積極推動「文化資產的功能轉化」,將逐漸退場的工業基地,導入觀光、創意與品牌經濟的再利用策略。海尼根舊廠的保存,不是作為歷史遺產,而是作為當代城市記憶的娛樂接口。這座建築的紅磚結構保留了工業質地,但內部則是完全嶄新的聲光體驗與互動設計空間。它既與城市歷史斷裂,又被重新接續——不是靠歷史本身,而是靠品牌敘事、科技敘事與參與式觀光經濟。

Heineken Experience 的空間設計成功之處,在於它知道「如何讓人記得它」。它不靠展品數量與時間軸,而是透過以下幾種策略:每一區都可觸摸、參與、操作,包含互動螢幕、聲音模擬、灌裝遊戲的「體驗連結」,也透過廣告語錄、足球贊助、音樂節合作等呈現,建構海尼根的世界觀的「品牌情感勾連」,更以拍照點的設置、提供客製化瓶身印刷區、鼓勵社群分享的「社群友善設計」,讓它成為阿姆斯特丹最受歡迎的觀光體驗之一,不只吸引啤酒愛好者,也成為年輕旅人朝聖的「城市生活風格地標」。

當然,有人批評 Heineken Experience 過度商業化、空洞、無歷史感——的確,它少了釀酒工人的身影、傳統設備的展示,也不強調酒體本身的演化。但它卻非常清楚地回答了現代觀光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讓人願意記得你?

Heineken 的策略不是忠於歷史,而是創造一種新型記憶——品牌即城市,體驗即文化。而這樣的空間,恰恰反映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價值之一——彈性、轉譯、參與、輕盈的文化再生邏輯。

啤酒的地理政治學

同樣在亞洲,這樣的轉化也逐漸成形。在中國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可以說是中國罕見保存完整的德式工業建築所轉化的互動空間,原址由德國人於 1903 年所建,日後歷經國營與改革開放的轉型,如今成為橫跨兩個世紀的啤酒文化場域。該館分為歷史展示、釀造導覽與互動品飲三大區塊,觀光客可實際觀察現役裝瓶線運作,感受到產業與文化的現場交融。這不僅是博物館功能的實現,更是一種城市認同的復甦過程——一座曾因殖民與國族轉換而多重斷裂的城市,透過啤酒重新梳理自身的地理與歷史軸線。

類似的例子也見於日本札幌啤酒博物館。雖已非生產場域,但透過「札幌啤酒花園」與飲食文化結合,札幌人成功將酒廠空間轉化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被動的歷史保留物。空間得以在轉型中繼續發酵,而非沉澱。

啤酒館不是展覽空間,而是記憶的生產機器

簡單來說,如果透過觀察上述城市的共同策略,有一點格外清楚:這些啤酒博物館從來不是被動地「保存」歷史,而是積極地「製造記憶」。它們透過設計與故事建構,讓一座城市的產業背景、文化語言與生活節奏得以留存,甚至得以重建。無論是釀酒設備的展示、舊建築的再生、還是品飲過程中的味覺體驗,這些元素都在持續產出新的城市記憶。

這些記憶未必真實,但卻可感;未必準確,但卻可共享。它們讓人與城市產生連結,讓城市的歷史不再只有政權更替與重大事件,而是關於每一個人、每一杯酒、每一次微醺時刻所形成的共鳴。

其實討論這些事情時,在面對城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城市博物館一直是文化治理的重要議題。過去強調以文物為中心、以國族敘事為核心的博物館形式,已難以滿足當代公民對於「我與城市有何關係」的追問,而啤酒博物館作為「生活產業的記憶容器」,提供了一種不那麼嚴肅,卻更親密的可能性。它讓城市不只是歷史的容器,而是情感的流體;不只是建築的集合,而是生活的釀造過程。

一座城市的文化,也可以被釀造

其實,啤酒博物館不是關於酒,而是關於生活如何被記錄、被說出、被轉化為空間與體驗。當我們走進這些酒廠空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工藝與品牌,而是城市如何在產業轉型中,保有自己生活節奏的證明。(推薦閱讀:城市學》從蒙田到Dior:一條巴黎街道如何演繹奢華與思想的對話?

它們提醒我們:一座城市,從不該只是效率與規劃的產物,更是味道、故事與記憶層層發酵而成的文化結晶。而那味道,有時正是一杯冰啤,與朋友共飲,與自己對話,在某個夏日午後的微醺之中,悄悄釀成的——城市的第二層發酵。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行李箱要丟怎處理?環保局給答案 違反1情況最重罰6000元

CTWANT
02

行李箱不是回收?過來人解答 丟錯最高恐罰6000元

TVBS
03

日本第一的夜景在這裡!白天聽400年的太鼓,晚上看百億的夜景,北九州這行程被問翻了!

旅讀
04

PokéPark KANTO全球首座寶可夢樂園2026年開幕!600隻寶可夢等你抓、兩大場景搶先看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05

快閃玩韓國正夯!旅遊電商平台推濟州島、釜山、首爾、清州來回機票5,999元起

旅奇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威尼斯Bacaro小酒館之旅:體驗在地人的Life Style

致旅程

暑假限定快閃7天 全台唯一生態度假旅館關西六福莊祭出超值價格入住

勁報

信義夜貓新指標!3家必訪「微醺餐廳」解鎖週五夜生活

造咖

三貂嶺百年難題解決!便橋完工連通瀑布秘境

宜蘭新聞網

潤娥李彩玟暴君的廚師韓劇焦點!Netflix 8月份上架新片與下架清單

景點家

中市3文化建設勇奪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 外埔圖書館締造3冠佳績

大媒體

全台唯一水泥觀光工廠X廢墟風大片美拍!限時5天免費入園5大順遊景點一次看

景點家

CHIIKAWA開心樂園餐玩具開搶 引爆收藏熱潮

七逗旅遊網

離島魅力打敗本島 最愛來台不是日韓

NOWnews 今日新聞

跨越文化 開創未來 產官學齊聚臺中市政府新住民論壇 聚焦文化傳承與創業潛力 展現正面效益

大媒體
影音

【金門人】一秒認出金門人!1萬元金門高粱絕版!?竟然還有當地方言?

上報影音

召喚集體感知 深度思辯 2025秋天藝術節10月登場

大媒體

【2025首爾景點推薦】首爾自由行Top24必去景點大公開

FUNTIME

【賴瑟珍看台灣】用心用情.看好台灣 35年戮力磨亮兩支劍 楊棟樑用專業與熱情讓台灣的美好物產走向世界

旅奇傳媒

夏日黃金稻浪大景台北也能賞!最大稻田期間限定5座巨型兔兔必打卡

景點家

全台第一座公立寵物戲水池在桃園 採線上預約制

桃園電子報

賀!彰化美食25家 第三屆500碗榜上有名

旅奇傳媒

國美館攜手美國當代原住民藝博館「破土」 開啟臺美原民當代藝術對話

大媒體

從行程銷售者到內容策展者:麗星郵輪2.0蛻變,領航星號X探索星號深度玩轉台灣與亞洲

野旅行

快閃玩韓國正夯!旅遊電商平台推濟州島、釜山、首爾、清州來回機票5,999元起

旅奇傳媒

日本廣島玩樂一「夏」 六大避暑玩法提案

旅遊經

蕨美觀霧.走入霧林中最古老的綠色身影

旅奇傳媒

2025「老爺式旅行」帶旅人 尋「早」郵件派發實況、神秘捷運行控中心及花市競價現場!

旅遊經

超萌哆啦A夢列車!高岡市自由行這樣玩

旅奇傳媒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正式開放 鐵博前行將打造文化新地標

大媒體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療癒系閱讀區 文化與書香融入日常

TCnews 慈善新聞網

越南景點|峴港自由行必去!巴拿山樂園最值得拍照的 6 大峴港景點推薦

旅圖 ReadyGo

綠島住宿|7 家超人氣綠島民宿推薦,網美必打卡的自由潛水民宿,一起來綠島聽著浪花聲入睡!

旅圖 ReadyGo

台北景點|解鎖「超健康深度旅遊」!台北101 觀景台賞高空夜景 ,挑戰智慧AI互動健身!

旅圖 ReadyGo

PokéPark KANTO全球首座寶可夢樂園2026年開幕!600隻寶可夢等你抓、兩大場景搶先看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南投景點|溪頭森林遊樂區全攻略:交通、門票、周遭景點一次告訴你

旅圖 ReadyGo

搭觀巴暢遊日本北陸 雙十連假包機飛東京

卡優新聞網

基隆旭丘指揮所|日治台灣八景之一!和洋折衷建築眺望基隆風光,看山看海看夕陽(週一休館)

銀髮一起玩

台中×彰化×新竹書法家齊聚桃園!「凝情聚墨」展演書印之美

台灣旅行趣

夏夜最夢幻!淡水漁人碼頭三場主題煙火即將接力上演!

台灣旅行趣

台南最嗨暑假親子景點!勇闖萬國通路 限定暴龍展區超逼真!

台灣旅行趣

豐原展覽推薦│傳統與實驗交會 「形質—變奏」開啟金屬新篇章

台灣旅行趣

免費入場還能吃餅乾!台中打卡秘境 奶油與藝術交織奇幻空間

台灣旅行趣

2025高雄風箏海洋派對來襲!旗津夏日限定活動放肆開玩!

台灣旅行趣

〈中華旅遊〉雪霸農場享用下午茶 木工DIY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