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政策無迷霧 企業陷兩難 管中閔示警:政策不確定才是產業最大殺手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部分出口產品加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引發台灣產業界震盪。儘管貿易戰壓力空前,政府迄今未清楚說明談判內容與應對機制,導致資訊黑箱與決策真空,使得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與無助。
為彌補政府作為不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聯手於4月22日召開在野領袖峰會,成立「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由前台大校長、經濟學者管中閔擔任召集人,展開為期兩個月的產業衝擊調查與經濟模型分析。期中報告於7月21日正式對外公布,針對關稅政策的潛在傷害提出警訊,並直指「政策不確定性」是當前企業最大的風險來源。
政策如迷霧,廠商只能猜,管中閔:企業不怕挑戰,怕的是沒有方向
在期中報告中,管中閔開宗明義指出:「現階段最大的問題,不是關稅本身,而是看不到政策方向。」他強調,產業界正陷入雙重不確定性:一是關稅稅率與範圍尚未明朗,二是政府是否會祭出配套補助或支援措施也毫無著落。
面對資訊空白,企業難以規劃未來,甚至無法評估應否轉單、外移或調整價格策略,陷入進退維谷。根據報告,已有超過五成受訪企業反映對美出口已出現實質衝擊,包括營收下降與成本攀升。
更令人憂心的是,政策「預期效應」已對企業決策產生實質壓力:25%的廠商暫停增員計畫,23%考慮海外設廠,顯示即使關稅尚未落地,其威脅已蔓延至營運神經。
管中閔直言:「產業不是不能調整,而是不能在資訊不全的環境中調整。」他呼籲政府儘速釐清政策方向,釋出明確訊號,否則產業信心崩塌,恐成連鎖災難的引爆點。
五大困境卡死中小企業,能源、匯率、轉型樣樣都是難題
在本次評估中,管中閔盤點出企業當前遭遇的五大瓶頸,尤其中小企業幾乎全面中箭落馬:
一、匯率劇烈波動:新台幣快速升值導致「賠錢出貨」,而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金融避險能力。
二、能源與綠電壓力:近三年工業電價累積漲幅高達66%,再加上綠電資源集中在特定產業或大企業,中小企業難以負擔高電價與碳中和壓力。
三、缺工與人才排擠:高科技產業持續「搶人」,導致傳統製造業技術斷層擴大,無力競爭。
四、AI與綠色轉型門檻高:導入AI或碳盤查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資金與人力的壓力。
五、政府政策資訊碎片化:補助與協助方案訊息零散、流程複雜,企業難以申請、無從準備。
經濟模型實測:美中風險雙面夾擊,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報告也揭示關鍵經濟模型分析,由管中閔團隊操刀進行情境模擬。根據模型推估:
1、中國大陸 GDP 若衰退 1%,台灣 GDP 將被拖累約 0.4%,影響效應可持續兩至三季。
2、美國 GDP 衰退 1%,台灣當季 GDP 也將受到約 0.3% 的下滑壓力。
這些模型顯示台灣對兩大經濟體的連動性極高,若美中貿易進一步對峙,台灣作為供應鏈關鍵環節,將首當其衝。
此外,管中閔也警告,未來企業調整策略、中間貿易國家對關稅的應對等變數仍未納入,目前所有估算僅屬初步結果,政府應建立動態追蹤與即時更新的政策評估體系。
問卷實證:中小企業最脆弱 傳產首波重傷,高科技也難置身事外
調查由國政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執行,有效樣本為238家製造業者,其中88.5%為員工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
主要發現包括:
1、逾五成廠商表示已受擬課關稅影響。
2、模擬10%關稅時,約60%企業營收預估小幅下降;若升至20%,則過半廠商恐損失10%-30%營收。
3、規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中,有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三成。
傳統產業如橡膠、金屬、塑膠製品等首當其衝,出口導向的工具機、汽車零件業也無一倖免。報告指出,這些企業資本薄弱、客戶集中,一旦遭受外部壓力,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即便是高科技產業,也有逾四成廠商預期營收將明顯下滑。管中閔指出,近期對美訂單成長是因「提前備貨」所致,非長期趨勢,一旦正式課稅,主力產業也將面臨斷崖式調整。
藍白批政府關稅談判未向國會和國人說明內容是「黑箱作業」。(圖片來源/行政院)
管中閔五大政策建議:別讓企業在迷霧中獨行
為穩定企業信心、避免產業錯殺,管中閔提出以下五項建議:
1、穩定匯率,防止台幣短期暴漲,維持出口競爭力。
2、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價穩定與綠電公平分配。
3、強化就業與勞工保障,輔導中小企業升級轉型。
4、成立AI與綠色轉型專責單位,簡化補助程序。
5、建立「貿易支援單一窗口」,整合政府資訊與協助資源。
民間動起來,政府還在等?透明才是經濟最強保險
對比民間積極評估與報告提出,政府在美台關稅談判中仍不願公布協商細節,引發立委與產業界強烈質疑。
立委賴士葆警告:「行政部門若持續黑箱操作,國會無法監督,政策恐難獲支持。」賴香伶則強調,當前已有超過179家企業進入減班休息,政府應立即重視民生與產業現況,而非沉迷政治議題。
黃珊珊則批評:「產業不能靠猜來因應衝擊,國會更不能被排除在監督之外。」
美方擬課關稅尚未正式落地,台灣產業卻已面臨資本外移、人才流失與接單下滑的多重壓力。民間先行,政府卻猶豫不決。若再不出面回應、穩定市場預期,不僅失去國內企業的信任,也將削弱對外談判的籌碼。
管中閔的警告不容輕忽:「政策不確定性,比衝擊本身更可怕。」這場關稅危機,是對政府決策能力的重大考驗,也是產業與國家信任的生死存亡關頭。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