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為何會「25:0」全軍覆沒? 關鍵就在投票率
台灣政治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罷免投票結果26日晚間揭曉,涵蓋24名國民黨籍立委與無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的25件罷免案,最終結果全部未過關,形成罕見的「25:0」。雖然許多綠營支持者難以置信這樣的結果,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投票率正是關鍵決勝因素。
投票率拉高,罷免案全數不過關
根據選罷法規定,罷免案要通過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第一,罷免同意票需達選舉人總數的25%以上;第二,罷免同意票需多於不同意票。本次罷免中,僅有花蓮傅崐萁,台中市羅廷瑋,台北市徐巧芯、王鴻薇、李彥秀,與新北葉元,新竹市鄭正鈐共7位立委的罷免案在第一門檻上過關,即同意票超過25%選舉人總數,但最終因同意票未能多於不同意票,全數仍遭否決。
台北市五區投票率達59%,民眾參與度高
以首都台北市為例,五個立委選區的罷免案投票率平均高達59%。
其中,王鴻薇(中山、北松山)罷免案投票率59.59%,同意票為7萬6463票,不同意票為8萬6311票;徐巧芯(信義、南松山)選區投票率達59.98%,信義區更達60.10%;羅智強(大安區)投票率57.69%,同意票為5萬6726票,不同意7萬4808票;賴士葆(文山、南中正)投票率58.63%,同意票5萬5958票,不同意8萬6907票;李彥秀(內湖、南港)投票率59.14%,同意票7萬8560票,不同意10萬5169票。五席立委全數穩住,反罷免勢力可謂成功守住台北堡壘。
盧秀燕力挺的台中三子力保席次
在台中市,三位國民黨立委也面臨罷免挑戰,投票率皆高於56%。其中,羅廷瑋(中六)罷免同意票為7萬4012票,超過25%門檻,但因不同意票高達8萬6422張而未能通過罷免。廖偉翔(中四)及黃健豪(中五)則連第一道門檻都未過,廖獲同意票8萬3812、不同意10萬6534;黃則為同意8萬8914、不同意11萬9540。
整體而言,台中三子靠高投票率撐住防線,未被罷免潮擊倒。值得注意的是,花蓮傅崐萁所在選區投票率高達60%,為全台之最,雖然同意罷免票數過關,但最終仍因不同意票多而保住位置。
投票率57%成分水嶺,小草成關鍵推手
本次罷免投票的平均投票率高達57%,高於各界原本預期。選前藍綠各陣營皆認為投票率越高,越有利於反罷免陣營。藍營內部早在開票前就透露,若台中與花蓮投票率超過55%,「台中三子」與傅崐萁便有望全身而退,結果正如推估發展。
當然,民眾黨的小草對這次投票率的拉抬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選前一天,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呼籲支持者「幫柯文哲投下一票」,激起民眾黨支持者的投票動能,小草在今天中午過後傾巢而出,助攻反罷免。
從剛剛中選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在許多投票率接近或超過六成的選區,正是民眾黨過去政黨票得票率表現亮眼之地,如桃園與台中,民眾黨政黨票得票率逼近25%,成為左右罷免結果的關鍵變數。
罷方高估基本盤,空戰未能轉化為實體動員
回顧罷方的策略,大量資源投入空戰,透過社群平台、影音宣傳、街頭快閃等方式放大聲量。然而,空戰雖然在都會區如台北、新北等地引起迴響,卻未能有效擴散至非都會地區。空戰效果無法轉化為實體動員,最終造成高聲量、低轉換的困境。
民進黨原先的內部推估是:只要能將自家基本盤與罷團選票結合,應可跨越25%門檻。但選後結果顯示,兩者可能高度重疊,無法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或是黨內動員力不足,導致票源無法全數出籠。
2024政黨票比例早已預示大罷免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若回顧2024年大選的政黨票得票率,即可見端倪。
當時民進黨全國得票率為36.16%、國民黨34.15%、民眾黨則有22%。若以此推估,在桃園、台中等地,換句話說,只要藍白充分整合,民進黨必須要催出七成投票率才能保證罷免案通過,但這幾乎不可能。而且好幾個選區的投票結果同意與不同意得票比率都接近40:60,,這反映出這些選區在野力量藍白的充分整合,幾乎是接近去年總統大選的得票結果,顯示這一年來台灣的政治版圖(綠與非綠)並沒有太大變化。
因此,大罷免的結果其實早已寫在選民結構與票源分布上。只是罷方與支持者過度依賴社群動員與網路聲量,低估現實政治的結構性限制。
罷免不是不能做,但民眾已厭倦情緒動員
這場被稱為「遍地開花」的大罷免最終以0過關收場,不僅讓民進黨與罷團受到重挫,也讓外界重新檢視罷免制度與操作方式。結果顯示,罷免並非不可行,但若無法在結構性投票率、區域政黨分布與中間選民動向上占優勢,則再大的聲量與抗中情緒也難以撼動選票的現實。
25場罷免案,動員了一年半最後零場成功,這個「25:0」的結果,既是一記警鐘,也是一次示範——在台灣,民主仍需深耕,民意並非只靠情緒動員,而是靠行動與結構推動。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