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曲解反共誤解民主─「大成宮」讓台灣失去的一年
「大罷免」投票結束,二十四席立委和一新市長(新竹)全部挺過罷免考驗,部份被罷立委「不同意」得票甚至高過競選立委時的得票率,這不只是藍委「堅守地盤」之戰,甚至隱有「擴大版圖」的能量,毫無疑問,這對企圖逆轉國會席次的民進黨、就任一年傾全付心力只做一件事的賴清德總統,是一大挫敗。
大罷免敗因之一:滿街都是「中共同路人」
不能不預為警醒的是,藍白在開票後呼籲政治鬧劇到此為止,要展開社會撕裂的修復工程;相反的,罷團旗手曹興誠把「失敗」歸咎於「中共對台灣長期滲透、統戰、分化的程度,遠大於我們的想像」;新竹罷團人領銜人林志潔高呼,這是「護國戰爭」的開始;還有罷團要集中心力與資源力拚下一戰:八二三再罷七名立委;如果罷團視「大罷免」為「護國戰爭」,那麼「戰爭」顯然還沒結束,因為他們可能視各種政治行動為「護國」,罷團肯定無法意識到,這正是他們失敗且多數國人為之厭拒的關鍵。
大罷免的經典「論述」就是「抗中保台」,抗中的核心是「反共」,保台的核心「民主」,偏偏這就是大罷免大槓龜的兩大「敗因」;罷團曲解了「反共」,誤解了「民主」。
罷團打著「反共」旗號到處找敵人,不同意民進黨意見者是「中共同路人」,批評黑熊沈伯洋和曹興誠的是「親中賣台」,藍白聯手通過法案和預算是「叛國通匪」,警消組工會是「中共同路人」,還給勞工五天假還是「中共同路人」…,先不說匪諜都在府院黨,家族在大陸從營商到緋聞所在多有,照罷團的操作,除了民進黨和青鳥,誰人不是「中共同路人」,那麼罷團的「反共」到底是反共產黨、反中共?還是反懶得與之唱和的國人?罷團草木皆兵,「舉國皆敵」,這樣的罷免不會「成宮」,只會「自宮」。
大罷免敗因二:無差別狙擊在野立委非民主
除了「親中賣台」,罷團對在野立委指控的經典論述是─藍白挾「多數優勢」輾壓國會,通過毀憲亂政的法案和預算,所以要以小(百分之二十五同意罷免門檻),逆轉國會席次結構,此一盤算起心動念就是大謬。先不論「罷免」制度下民主極特殊的糾正機制,民主定期改選本身就是民主矯正的設計,若非違法亂紀等特殊情狀,幾無國會議員的罷免,罷團連署到興起,竟展開「無差別全面狙擊」在野區域立委,這不是民主,而是消滅民主的必要機制─制衡。
罷團意圖以大罷免,重組一個「不能阻礙權力者的國會」,就是對「民主」最大的誤解,當國會制衡機制全失,就是邁向獨裁的第一步。投票結果,也是對憲法法庭全面否定國會職權改革法案的不滿,不論是台師大抽血案、颱風吹垮的光電假面、民進黨喬檢警調人事成習…哪一樁不需要國會調查權?哪一樁監察院有能力調查?
罷團不懂民主,遺憾的是,賴清德總統竟也裝不懂,他在感謝「公民力量」的千字文裡,強調「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有一百三十萬人親手連署,有數百萬人走進投票所,做出決定;因為「公民力量」,讓被凍刪預算解凍,讓人民公僕回到地方謙卑請託,提醒每一政黨的政治人物都有對國家的忠誠義務,時刻接受人民監督,「因為你們的行動,在在提醒執政者,提醒民意代表,我們民主自由的憲政制度,不是為了創造權力而存在,而是為了限制權力而奮戰。」
賴清德口口聲聲「每一政黨的政治人物」,不知道包不包括他自己?身為國家元首,他可曾深刻理解自己對國家的忠誠義務─他要維護的是中華民國憲法而非台獨信念;不是以司法手段打擊政敵;不能縱容行政手段(行政命令、一道函示,或主管的一句話)壓迫「國民」,包括陸配、陸配之子、台商或赴大陸發展的任何人;除了在野黨立委,還有民進黨立委,總統、五院大員、地方首長和民代…,都在監督之列;過去一年,有多少人提醒「大罷免」之惡,賴清德可曾聽進一、二?
浪費一年十六點二億,卓揆柯總召不給個交代嗎?
就因為賴清德拒絕接受六成新民意的國會多數,耗費一年(嚴格講是總統立委大選之後的一年半),不斷的法案覆議與釋憲,日以繼夜的朝野內耗,民進黨以藍白封殺大法官阻窒憲政運作為訴求之一,却不問賴清德到底提出了什麼人選?更不問這些人選不乏民進黨自己都支持不了;更重要的,因為大法官護航配合「大罷免」,一滴水不漏地限縮國會職權,大法官的社會威信已經攔腰折半,沒有人再認為「憲法法庭」是多麼神聖不可干擾的「機關」,憲法法庭成了和監察院一樣可有可無的存在;這不是在野毀憲亂政,而是賴清德對憲政機關缺乏信念,對提名才會如此輕慢。
這一年,陸配「身份證」成為政治提款機,罷團竟還能在百工百業挺罷免時消費陸配,直指「新住民覺醒」了;這一年,罷團指之所至,目之所視,都是「中共同路人」,社會對立到難以想像,街頭可以隨意駡人,網路可以隨時出征;口中痛駡藍白不顧民生法案,身體却反對虐童加重其刑的修法;不滿財劃法修正,犧牲的是地方補助款;一個颱風,災區到現在依舊斷網斷電,滿目瘡痍的光電板和浮台,不知何時能清理修復,唯一可慶幸的是,那是民進黨長期執政區無人可罷,但罷免流風之所及,執政者照樣不必做「正事」;川普關稅蓋牌三、四個月,迄今仍在黑箱…,遑論最嚴重的能源政策和兩岸關係,浪費一年之後,幾乎沒有挽救的空間。
賴清德既要「繼續堅持」─只要公民繼續前行,就與公民社會結伴同行;又要朝野不分立場捍衛國家,就是沒有提出如何「團結」?民進黨不是首次執政,有兩位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的執政經驗可以為師,不論是綠白合、聯合政府或任命在野能接受的閣揆…,「大罷免」是最極端、最耗費社會資源與政治成本的爛招,僅僅是選務預算就要十六點二億,使爛招還打到輸。(推薦閱讀)風評:「大罷免」的唯一結局
罷免結束,賴清德的選擇並不太多,重點是,所餘三年任期,要繼續擺爛、還是放空躺平?第一步,先換掉身邊只會出餿主意的人,第二步正視國會民意,第三步,重建正常的朝野關係。選民處理不了賴清德,賴清德該想想如何處理行政院長卓榮泰和立法院總召柯建銘,這兩個沒能讓他成為諸葛亮的臭皮匠。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