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越南以臺中為家 裴氏玉翠為新移民打造歸屬感
有那麼一天,新住民媽媽們能自在上街買菜,不畏懼他人眼光,在慶典中,越南婦女穿上傳統服飾,與社區媽媽們一同為孩子的演出喝采。「期待提升新住民社會參與度,找到歸屬感。」裴氏玉翠來自越南,為我們道出多元文化共融的願景。
推廣文化 讓「奧黛」走進臺灣
2018年,裴氏玉翠獲獎學金來臺學習中文,翌年進入靜宜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求學期間,她接觸社區營造理念並深受啟發,而後投身「台灣新移民協會」服務至今,致力推廣越南文化之美。
「越南特色不只有河粉和法國麵包。」喜愛設計的玉翠說,越南傳統服飾「奧黛」有著寬鬆的版型。其中,穿上正式的五身奧黛,即承載著做人之道,五顆鈕扣象徵著君子「仁、禮、義、智、信」特質,與中華文化精神相契合。
在眾人協助下,玉翠讓「奧黛」走進各地圖書館展示,甫結束的奧黛特展,更融合服飾穿戴體驗、彩繪DIY活動,玉翠感激地說,「一位越南胡志明市的畫家還免費提供插畫,讓我們製成書籤呢!」此外,她也在北區、大甲、烏日、精武圖書館推動親子閱讀教育,與孩子分享東南亞傳統故事。
文化活起來 提高參與度
「越南文化有特殊的魅力,我們要相信自己。」玉翠憶及去年盛夏與夥伴攜手,將越南傳統樂舞表演帶到臺中火車站「東南亞嘉年華會」舞臺上,穿上傳統服飾走秀,也引領民眾體驗越南童玩,熱鬧非凡。
她留意到,新住民參與活動不若在地臺灣人踴躍,為此她煞費苦心,「先以娛樂性元素增加誘因,再介紹深度的文化內涵,她們才不覺無聊。」她笑說,曾在電影公司贊助下播映越南電影《再愛一次》,搭配映後座談討論性別平等議題,就能更自然地引起共鳴。
關懷新住民 融入臺灣社會
玉翠關切新住民姊妹的生活,心疼說語言隔閡、文化適應和就業問題,是三個較大的挑戰。二、三十年前,來臺的新住民大多無法用中文溝通,近年來因留學與工作的機會增加,語言問題才有所改善。生活習慣的迥異,也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譬如越南飲食常添加魚露,對於臺灣長輩而言味道卻過重了些。
為了家庭經濟,新住民即便加班也無怨無悔,然過去工作類型往往囿於美容、飲食等類型,近年,因有機會從事越文翻譯,進而提升工作條件。藉由協會的心理諮詢服務,姊妹們得以在遭逢婚姻教養、職場歧視等問題時,獲得及時雨,並透過舞蹈治療,鬆開肢體動作,紓解身心壓力。
讓臺灣成為第二個家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來臺期間受到好多人的支持。」玉翠盼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陪伴新移民姊妹適應融入社會,提升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她有個夢想,為姊妹建立「小時光越館」,於此聚會交流,享有法律諮詢等服務,並展示東南亞文化,讓這邊成為她們的避風港,讓臺灣真正成為她們第二個家鄉。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