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會被ChatGPT取代?心理師搖頭點關鍵:反而會是好幫手
隨著人工智慧越來越普及,有許多工作面臨被取代的問題。日前心理師曾麗心就分享,曾碰過諮詢個案與AI對話的經驗,並分析AI對於心理輔助的可用性,例如及時給予心理撫慰,但這只是基礎急救照護,最終仍要透過心理師的專業剖析以及其他非談話式的治療,同時需要個案自身的意志,因此他認為目前AI不見得會取代心理師,反而會是個案與心理師雙方的好幫手。
曾麗心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很樂見個案與AI對話,首先是因為個案能花時間紀錄與整理自我想法和情緒感受,而且是在諮商室之外的日常練習,這對自我探索和照顧都帶來正向效果,而他自己在諮商中經常邀請個案持續自由書寫,幫助釐清各種想法與感受。
其次,個案能透過AI對談持續拓展觀點,不會只糾結在個人想法和視角,有機會稍微跳脫個人主觀意識,思考其他可能性,對於促進心理彈性也是好的練習。
此外,大多時候個案可從AI獲得無條件的正向心理支持,且互動品質可能遠勝許多真實人際關係,例如不擅長接應情緒的父母或伴侶,對於生活中較缺乏高品質人際連結的個案來說,是一種保護與滋養。同時,AI能24小時不打烊,讓個案可以獲得即時性的心理撫慰與回應照顧,有助暫時撐過急性壓力的不適感,但他認為這僅可作為基礎急救照護,也就是在急診室做了基本處理後,還是會轉入門診或病房接受更深入的照護。
至於不少人好奇心理師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曾麗心表示,自己目前的實務經驗作法,是請個案把跟AI討論後的結果帶來診間分享,讓他們能進一步深入剖析與探討個案的心理困擾,而他也會帶入其他非純粹對話性的治療,例如身體意象動作、放鬆練習、牌卡、繪畫等。
如果他在治療中,提到一些較專精的心理學理論或名詞時,也會鼓勵個案可以回家透過AI查詢相關知識作為理解輔助,有助鞏固印象、增進治療效果。
曾麗心也會提醒個案,心理師無法一直陪伴在身邊,但個案可以運用AI幫自身度過急性情緒風暴,重點是記住「你能、你可以自我照顧」,而不是「AI能」。
最後,曾麗心暫時總結,「AI會是心理師和個案的好幫手,我樂見更多人能運用AI來談心事、聊煩惱,因為這意味著愈來愈多人重視心理健康,這絕對是一件美事。」
【延伸閱讀】
◆ AI 2027作者:一旦無需偽裝 AI將消滅人類
◆ 傳Meta收購Scale AI近半股權 加強人工智慧布局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