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落幕情緒低潮怎麼辦?醫師提醒:出現3警訊應尋求協助
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投票今(7/26)日落幕,對不少投入其中的民眾來說,心理上可能會出現「罷免症候群」。部立桃園療養院副院長、精神科醫師李俊宏指出,政治參與雖是民主的重要表現,但過程中的情緒波動,也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擔。他提醒民眾若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縮等狀況,且持續超過兩週,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李俊宏表示,罷免投票和選舉一樣,是公民社會表達意見的重要方式,參與其中可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有情緒是正常的」。有些人可能因罷免未過而感到挫敗、內疚,甚至災難化思考;也有人儘管立場獲勝,仍因投入過深、壓力過大而出現睡眠障礙,或是勝利過後的空虛、失落或焦慮感都是相當自然的反應。
他也提到,有些人會將投票結果與個人價值緊密連結,進而陷入對結果的過度執著。然而,若這些情緒干擾到生活作息,例如持續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是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等,這些就可能是長期壓力累積下的心理警訊,不容忽視。
面對選後心理壓力,李俊宏建議,民眾可以給自己一些空間,暫時遠離政治議題,安排能掌控的小活動,例如規律運動、戶外散步、閱讀等,這有助於恢復情緒穩定。他提醒,過度沉浸在社群媒體或新聞中,可能會加重負面情緒,建議「斷線」休息,幫助大腦喘口氣。
李俊宏表示,假如出現「罷免症候群」,與信任的親友或是志同道合的夥伴傾訴,有助於緩解情緒,也可以透過人際連結建立安全感。假如身邊親友出現情緒反應,也呼籲,「傾聽與陪伴」比指導更重要,避免過度批評與對立;但他也提醒民眾,若彼此立場不同,應適時轉換話題,避免對立與誤解。
若與親友對談時,發現對方反覆出現無力感、語言充滿絕望,或表現出社交退縮等徵兆,應鼓勵他們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最後,李俊宏呼籲,政治參與不只是一場罷免投票,而是長期關注公共議題、理性對話與行動的累積,一時的情緒也能轉化為更長遠的公民實踐動力,有助於民主社會的進步。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顯示全部
留言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