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戒飯也能減脂!她超慢跑+這樣吃 2個月瘦近6公斤體脂降9%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09日07:25 • 發布於 10月09日16:00

不戒白飯、不拚激烈運動,她卻在2個月內成功減去5.7公斤、體脂率降低9%,怎麼做到的?醫師解答指出,「碳水」不是敵人,關鍵是如何跟身體配合節奏,讓它願意燃燒脂肪。

不戒白飯、不爆汗!醫師公開碳水循環飲食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白飯、麵包常被視為減肥路上的絆腳石,但一位學員卻在沒有戒掉主食的情況下,短短2個月內,體脂從43%降到34%,體重也輕了5.7公斤。她的方式並不激進:沒有重訓,也沒有爆汗衝刺,每次只做輕鬆的超慢跑;飲食則採用「碳水循環飲食」,在適當的日子補充澱粉,讓身體該燃脂的時候燃脂。

他解釋,「碳水循環飲食」的核心概念,是根據每天的運動強度來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達到減脂同時保住肌肉的效果。例如以一周為單位,在確保蛋白質與蔬菜攝取充足的前提下,將每日碳水分配為:2天低碳日、2天高碳日、3天中碳日,配合不同運動內容進行調整。

醫師公開學員實戰:周末高碳+超慢跑 平日低碳休息

蕭捷健分享,該學員的實際做法是:周末六日安排高碳日搭配運動,周一與周二為低碳休息日,其餘三天則維持中碳攝取。他進一步說明,學員在低碳日(休息日)攝取的碳水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1克左右,主餐以蛋白質、蔬菜及健康油脂為主;高碳日則將碳水拉高至每公斤體重2克,並搭配15~20分鐘的超慢跑,強度控制在「能邊跑邊說話」的程度。另外,每天的蛋白質攝取穩定控制在每公斤體重至少1.5克,並確保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

為什麼要保留高碳日?

蕭捷健指出,長期極低碳飲食容易讓甲狀腺T3下降,導致代謝速度變慢;而且身體如果長期缺乏碳水,相關酵素的活性也會降低,當恢復正常飲食時,身體反而容易將多餘碳水快速儲存為脂肪,出現復胖風險,也就是「溜溜球效應」。

相對地,有計畫地在訓練日補足碳水,不僅能幫助肌肉補充肝醣(肌肉中的糖原),也能維持身體靈活運用燃料的能力。蕭捷健強調,研究顯示雖然長期低碳高脂飲食能提升脂肪氧化,但同時會削弱運動效率。

一般人怎麼安排自己的碳水循環?

針對一般民眾,蕭捷健建議,若每周安排1天高碳日,最好配1天低碳日來平衡。以每周7天為基礎,可以採用高、中、低碳的比例為2:3:2。如果希望減脂速度快一點,高碳日則少一點,低碳日多一點,例如1:3:3的配置。

他也給減脂者3點提醒:

  • 別怕澱粉,怕的是用錯時間。在運動日吃碳水,能幫助燃料進入肌肉,而非轉成脂肪。
  • 低碳只當工具,不是終身刑期,給身體適當的碳水訓練,讓它學會「進得來也出得去」,才能真正遠離復胖。
  • 超慢跑、健走等輕量有氧運動,都可搭配高碳日,重要的是持續和習慣,而不是激烈與短期。

「身體其實喜歡變換節奏,給它燃脂的訊號,也給它碳水的練習。」蕭捷健總結,這樣的飲食運動平衡,不只幫助減脂,更是一條走得久、走得穩的健康之路。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蕭捷健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每次做愛都好痛?不是尺寸太大!專家揭密教你解痛

不老杜德偉60歲無贅肉、還有胸腹肌!醫曝「延緩衰老」祕訣 靠1習慣延壽3年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優活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