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全球6成消費者看不懂成分表!英國研究指消費者渴望「能理解的標示」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0月24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英國食品與飲料市場研究與數據分析公司Lumina Intelligence發表的最新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指出,全球超過6成(62%)的消費者表示他們經常查看食品或飲料包裝背面的成分標示,資訊透明度已成為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

Lumina Intelligence資深洞察經理Flora Zwolinski表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已不再只是前標示上的「低糖」、「高蛋白」等健康宣稱,他們開始更深入閱讀完整成分清單與加工方式。然而,資訊理解力卻遠落後於資訊需求。許多受訪者雖會閱讀成分表,但表示「看得懂名字,看不懂意思」,尤其當標示中充滿化學名稱或技術術語時,理解障礙更明顯。

資訊不只是「列出來」,要能被理解

研究指出,消費者期待品牌能提供更清晰、具上下文的食品資訊,例如原料來源、加工方式與添加物用途等。Zwolinski表示:「人們不想只看到一串名字,他們想知道『這是什麼』、『為什麼在這裡』,以及『它來自哪裡』。」

這項趨勢反映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將食品與健康、倫理及環境責任連結思考。品牌若能提供貼近日常語言的標示方式,或透過互動體驗(如工廠導覽、試吃活動等)讓消費者理解產品來源,更有助於建立信任與品牌忠誠度。

亞洲市場對透明度需求最強

雖然全球消費者都表現出對食品資訊的興趣,但地區差異明顯。報告指出,亞洲有31%的消費者表示「經常」查看成分表,相比歐洲與北美的18%至21%,明顯更高。

Zwolinski分析,這與亞洲文化中「食物即健康(food as medicine)」的觀念有關。她指出:「在中國、印度與馬來西亞等國,食物被視為維持健康的核心方式,因此消費者對原料、加工方式與添加物特別敏感。」

此外,亞洲地區過去曾出現食品安全事件,歷史經驗與信任危機促使消費者對食品標示格外關注。品牌若在這些市場中缺乏清楚透明的說明,將面臨信任流失的高風險。

資訊品質比資訊量更重要

報告指出,「資訊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易懂性(clarity)」已成為消費者的新關注焦點。當標示內容過度專業、字體過小或使用行業術語時,消費者即使獲得資訊,也無法真正理解。Zwolinski建議,品牌在標示時應避免專業詞彙與縮寫,採用通俗語言解釋成分、加工或保存技術。

同時,視覺化呈現與數位延伸工具(如QR Code連結產地故事)也是新興趨勢,能協助消費者在選購現場更快速理解產品背景。

超加工食品(UPF)熱議下的資訊焦慮

研究也發現,「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議題已成為全球焦點。消費者不僅想知道「產品包含哪些成分」,還想知道「加工程度多高」與「添加物是否必要」。這股趨勢正在歐洲、美國與亞洲同步發酵,推動更多品牌採取「乾淨標示(clean label)」策略。

報告建議,品牌應以文化與自然語言重新包裝資訊,如強調「本地來源(locally sourced)」、「傳統製程(traditionally made)」或「自然成分(natural ingredients)」等,這類資訊不僅能提升信任感,也能與健康與永續價值觀連結。

Zwolinski最後指出:「消費者不再只是想知道『成分是什麼』,而是想知道『品牌為什麼這樣做』。」在資訊爆炸時代,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提供更多數據,而是讓資訊變得可理解、可信任、有意義。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國際得獎在台卻違規?台灣巧克力標示法規如何成為創新絆腳石?
沃爾瑪宣布潔淨化改革!2027年前全面淘汰人工色素與香料、數千供應商加入
加工食品真的有害嗎?專家揭密:延長「媽媽味道」的科學 讓食物更安全營養

參考資料
▶Food Navigator,Information is the new must-have in food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