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退休還太早?延後退休成趨勢 比起死更怕錢不夠
全球都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隨之而來的,卻是仰賴退休金過活的人,越來越多,與勞動人口比例失衡。為了避免情況惡化,歐洲許多國家,思考延後退休年齡,但是一些高齡者,就算還想繼續工作,卻不一定能順利留在職場。年齡歧視的問題,導致他們被迫離職,或是求職碰壁,而在台灣,這種情況還可能更嚴重。
全球面臨退休年齡延長趨勢,源於人口老化及社會保障制度的財務壓力。2023年法國民眾因政府將退休年齡延至64歲而大規模示威,反映出這項議題的敏感性。美國企業研究所Andrew Biggs指出,現代人平均壽命比1960年增加約13年,導致超過半數OECD成員國不得不提高退休年齡。Z世代年輕人對退休前景感到悲觀,擔憂社會安全保障資金不足,明白需自行儲蓄以備未來。這種全球趨勢也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高齡少子化使勞動力結構失衡,退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
賓州華盛頓商學院Olivia S. Mitchell表示,美國數據顯示美國幾乎所有人都依賴社會安全保障福利,因此維持這套制度的償付能力至關重要。然而,支撐經費的勞動人口正逐漸失衡。一項調查顯示,高達64%的美國受訪者比起擔心死亡,更憂慮退休後資金不足,另有25%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可能永遠無法退休。
新學院社會研究院Teresa Ghilarducci指出,Z世代被迫學會自力更生,他們的存款多在401(k)退休帳戶,而老一輩並沒有這種需求,但這並不代表Z世代比較富裕。幾十年來,美國的退休金制度仰賴經濟學家所謂的「三腳蹬原則」,包含社會保障、退休金和個人儲蓄。但如今,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雇主提供的退休金形同消失,社會保障也面臨破產危機。
美國企業研究所Andrew Biggs解釋,社會保障金採用「現收現付制」,意味今天工人繳納的稅款立即用於支付當前退休人員的福利,使社會保障容易受到人口結構變化影響。以美國60年代為例,每領取一次退休金對應約5至6名勞工,如今減少至3人,未來可能進一步降至2人。台灣出生率過低,同樣埋下未來勞退財務擴大失衡的隱憂。
台灣人力資本公司執行長晉麗明表示,高齡少子化導致延長退休的趨勢,但調查顯示國人通常40歲後才開始準備退休金,卻發現平常生活開銷大,難以存下足夠的退休資金。延長退休在實際操作上也面臨困難,因即使不想退休,也不一定能順利找到工作。晉麗明強調,在職場上年齡到40歲可能就已接觸到職涯天花板,工作不易找到,履歷上的年齡容易受到職場歧視。台灣一些願意接納中高齡就業的產業,任用年齡多在45至55歲之間,超過55歲就很容易求職碰壁。
Teresa Ghilarducci提出「銀髮新政」(Gray New Deal),承認老年人比例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這是件好事。銀髮新政的部分價值觀是每位想工作的成年人都該有工作。如何讓企業調整價值觀、避免年齡歧視,是亞洲乃至全球共同的挑戰。晉麗明也指出,現在年輕人找工作同樣困難,AI取代人力是現在進行式,不論是應屆畢業生或30歲以下年輕人,被AI取代的趨勢非常明顯。
台灣目前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而丹麥已考慮2040年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70歲,德國也緊隨其後。作為亞洲高齡化程度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台灣若不及早提出有彈性的延退架構,勢必造成勞動缺口,勞保財務也將面臨更大壓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