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拿稀土當殺手鐧或成迴力鏢 全球去中化恐失壟斷王座
中國雖具有稀土產業壟斷地位,但近年來實施的出口管制讓各國意識到降低對中依賴、尋找替代方案的重要性。日本從2010年對中稀土依賴度從90%降到60%、美國也投資本土礦商擴大產業規模,歐洲車廠則開發無稀土馬達電動車,顯示中國的稀土管制措施終將適得其反。
經濟學人13日報導,全球約70%的稀土開採與90%的精煉作業集中在中國,這些稀土被用來製造強力磁鐵,從吸塵器到汽車等幾乎全部裝有電動馬達的產品都需要它。然而,自中國4月4日對7種稀土和尤其中3種稀土製成的強力磁鐵實施出口管制後,福特因此暫停了芝加哥一條生產線、印度與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也縮減產量。一位業界主管直言,汽車產業已進入「恐慌模式(panic mod)」。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嚴厲批評中國的「壟斷(dominance)」與「勒索(blackmail)」。
批評歸批評,但這方法真的挺有效。稀土出口恢復後,美國總統川普取消了對部分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晶片的出口管制,並延後對中徵收高關稅的計畫;范德賴恩7月還親赴北京,尋求放寬限制。就在一切看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如願以償時,各國政府與企業也看清過度依賴的風險,而開始悄悄布局。從長遠來看,中國動用稀土作為武器終將反噬自身。
「出口管制」措施適得其反
先從中國壟斷的性質說起。雖然名為「稀土(rare earths)」,但稀土其實並不罕見,中國擁有的儲量不到全球總量的一半。目前90%的精煉作業集中在中國,而精煉稀土本身是一項耗時且極具汙染性的工作,不過技術複雜度並不像製造高階晶片那麼難,所以中國對稀土的掌控力其實並不如西方在尖端晶片的主導地位牢固。事實上,美國在1980年代前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國,之所以會被中國後來居上,只是因為他們更願意承受環境代價,再加上產業規模龐大壓低開採稀土成本,進而鞏固主導地位。
如今,中國近年試圖限制稀土出口的舉動,促使各方加快尋找替代方案。2010年,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釣魚臺相撞事件,中共控制稀土出口限制的策略在此事中初試啼聲後,日本投資稀土並開始建立儲備,至今的依賴程度已從90%降到60%。今年稍早,美國五角大廈入股美國唯一的稀土開採公司MP Materials,蘋果也與該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整體來看,預計到2030年,將有22個新的稀土採礦專案投入運作。
時下流行的「地緣經濟」理論指出,就算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只被削弱一點點,也可能對中國造成不成比例的打擊。乍聽之下,把90%市占率降到80%變化不大,但這意味著替代供應來源的規模將增加一倍,讓中國的客戶有更多周旋空間。
「創新」成為出口管制的天敵
話雖如此,供應多元化仍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實現。西方政府要想加快步伐,其首要任務是先確保軍事供應鏈的安全,同時還可以簡化採礦許可的審批流程,並重新檢視環保規範。降低貿易壁壘,也有助於讓其他國家複製中國的規模優勢。
不過,若為了讓經濟不受到短缺衝擊而直接進行全面保護的話,將會適得其反。因為競爭對手面臨困境而出現的「創新」,將會使對手走在自己的前面。想想美國對晶片的管制是如何讓中國科技龍頭華為、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企開發新技術。同樣地,西方新創公司也正想辦法部過度依賴中國的稀土與磁鐵產品,歐洲兩大車廠BMW和雷諾已經在販售不使用稀土馬達的電動車。
歷史一再證明,企業的活力與創新往往能戰勝對貨物流通的管制。因此,中國越是動用稀土作為武器,最終反而會削弱自身力量。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