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使中國工廠大幅「砍班、減薪」 分析人士稱恐進一步使通縮惡化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正在使美國獲得豐厚收益,但全球各國產業也正在蒙受程度不一的衝擊,即便美中之間達成再度休兵90天的共識,但中國境內工廠已紛紛祭出大幅「砍班、減薪」的手段,進一步降低營運成本,分析人士認為就業不足的情形,恐將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對經濟成長構成威脅。
路透報導指出,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雖然曾對中國祭出超過100%的關稅稅率,但在雙方於11日同意再度休兵90天後,目前關稅可望維持在5月達成共識的30%稅率水準,然而經濟學家認為,關稅的升高以及產能過剩等因素,正在使就業不足(underemployment)的情況惡化,嚴重限制了受雇者收入,從而使其撙節開支,恐進一步加劇通縮的影響。
報導引述1名柴姓廚房櫥櫃系統製造商的說法,指出該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間,就已裁減旗下的半數員工,因此面臨眼下困局已經沒有進一步裁員空間,使其只能祭出縮短員工出勤時數,以及無薪假等手段因應。這名53歲的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正在生死關頭掙扎」,因此他曾向員工喊話「大家替公司工作了10年到15年,都不樂意看到工廠破產,讓我們攜手共度難關吧」。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Herrero)指出,即便在美國關稅施壓之下,中國的出口以及經濟仍然持續成長,因此真正蒙受損失的,無疑是大量的中國製造業勞工;她指出「在削價迫使企業必須撙節成本支出,從而使工資遭砍的激烈競爭模式之中,人力往往是受創最嚴重的一環」,並且表示「這樣的競爭模式很瘋狂,但很抱歉,如果出口就會造成損失,還不如不要出口」。
艾西亞也進一步指出,在統計數據之中,根本看不出中國工人階級是貿易戰「主要輸家」的蛛絲馬跡,因為「工人並不會失業,只是工時遭到縮減,以及面臨無薪假」。
於此同時,中國出口貿易商則正在將市場轉向美國以外的地區,根據統計,中國在7月對美國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1.7%,但是對歐盟出口成長9.2%、對東協地區出口增長16.6%,對澳洲出口也有14.8%的成長,不過這樣一來也讓前述區域的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柴姓貿易商就表示在其他中國廠商的降價競爭下,已經讓他在澳洲失去了2個關鍵客戶,且其他來勢洶洶的競爭者也將目標對準其他的澳洲客戶。
因此,柴姓商人表示為了要達成降價10%的目標,維持旗下產品的競爭力,他必須將工廠的加班天數從過往的每個月28天降為10天。其他的工廠老闆則是開始使用約聘人力,在接到訂單時才雇用工人,且不須支付勞工保險或是年金等費用,藉此減少維持營運的成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