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首例!男赴新疆感染「布氏桿菌病」 摸完羊馬沒洗手慘住院
疾管署今天(12日)公布,國內出現近10年首例「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患者為住在北部的5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4月前往新疆旅遊,曾在動物市集接觸羊隻和馬匹,7月初出現發燒、寒顫等症狀,多次前往診所就醫後,狀況仍未改善,後因肝指數偏高轉至醫院,經血液培養與檢驗,確認感染布氏桿菌,目前治療後已出院。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有氣喘病史,自述4月在新疆旅遊時,曾接觸羊隻和馬匹,但因當地缺乏水源,接觸後沒有洗手,時隔3個月後,在今年7月上旬出現發燒、寒顫等不適症狀,因當時有家人罹患流感,起初以為是感染流感,4度就診診所仍未好轉,後因肝指數偏高轉至醫院,確認感染布氏桿菌。
疾管署指出,個案的同住家人、國外旅遊同行者,目前都沒有疑似症狀,由於台灣將布氏桿菌列為第三級危險群(RG3)微生物,因此,衛生單位已針對相關實驗室操作人員,依規範區分風險等級,並進行健康監測及評估暴露後處置。
疾管署說明,布氏桿菌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常見於東亞、中亞、中東、非洲與地中海沿岸。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曾於2011年出現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包括北非、馬來西亞及中國;並自2012年將布氏桿菌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監測,迄今累計2例境外移入病例,分別自印尼及中國移入,無本土病例。
疾管署進一步解釋,布氏桿菌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由布氏桿菌屬細菌感染所致,較常造成人類感染的包括:流產布氏桿菌(B. abortus)、馬爾他布氏桿菌(B. melitensis)、豬布氏桿菌(B. suis)以及犬布氏桿菌(B. canis),布氏桿菌主要在動物間傳播,宿主包含牛、羊、豬、狗等動物。
人類感染主要因傷口、黏膜接觸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等、食入受布氏桿菌污染的食物或其製品(如未滅菌之生乳或起司),以及實驗室或屠宰場工作人員也可能經由吸入含病原菌之氣膠而感染。
至於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至2個月,短則5天,也可長達5個月,症狀包括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出汗、頭痛、背或關節或肌肉疼痛及四肢無力等,嚴重者可能造成心內膜炎、肝脾腫大或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
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未經消毒的奶類及其製品,並儘量避免接觸動物。從事相關高風險工作(如獸醫、屠宰場或畜牧業者等)應佩帶口罩、手套、圍裙、護目鏡等適當防護裝備,如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旅遊與動物接觸史,以利診斷與通報。(責任編輯:卓琦)
(疾管署提供)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顯示全部
留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