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病例上升7%!疾管署推匿名諮詢與臨床指引 盼降低性傳染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國內愛滋病、淋病都比去年同期下降,但梅毒卻呈現上升趨勢。疾管署為了協助臨床醫療人員提升處置準確性與一致性,推出《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並於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希望能持續降低性傳染病流行風險。
梅毒較去年同期上升7% 疾管署推兩大策略防堵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1至7月全國性傳染病感染,愛滋病毒者513例、淋病3,627例,較去(2024)年同期(分別為581例和4,438例)都呈現下降趨勢。
不過梅毒卻有上升的態勢,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比去年同期5,456例上升7%,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群更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
為了遏止性傳染病蔓延,疾管署推出《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及「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內容涵蓋疾病簡介、檢驗與診斷、治療建議、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個案追蹤、性伴侶檢驗與治療、抗藥性分析及預防等面向,提供病患專業的治療服務,進一步降低社區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啟動 可匿名諮詢
「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則是於今(2025)年7月1日啟動,全國有13家醫院加入諮詢的行列。這項服務提供一對一的諮詢匿名。民眾可以透過電話、E-mail或LINE@等多元管道進行諮詢,對話內容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
另外除了原本有的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這13家醫院也提供24歲以下年輕族群及學生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可獲得結果;如果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也補助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性傳染病會相互感染 有不安全性行為就應該篩檢
梅毒與淋病主要是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播:
- 梅毒
梅毒感染初期常見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有高傳染性;第二期可能出現皮疹、發燒、倦怠等全身症狀,如果沒有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等嚴重併發症。
- 淋病
男性大多在感染淋病後2至7天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則常無明顯症狀,但如果沒有治療,除了可能導致不孕,也可能引發直腸、咽喉或結膜等部位感染。
疾管署呼籲,如果有不安全性行為風險,就應該主動接受性傳染病篩檢,另外這些性傳染病都有藥物可以治療,所以應妥善治療、同時告知伴侶及早就醫,避免「乒乓感染」反覆傳播。
【延伸閱讀】
去年近萬人感染梅毒!部分性病無明顯症狀 了解梅毒、淋病以免悄悄染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