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公布最新疫情! 這2種法定傳染病都與動物有關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衛福部疾管署公布最新疫情,2種法定傳染病均與動物有關,南部70多歲本國籍女性確診為「兔熱病」;北部5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4月至大陸新疆旅遊,曾於動物市集接觸羊隻和馬匹,7月初因發燒、寒顫等症狀,至診所就醫,最後因肝指數偏高、發燒及肝脾腫大而住院治療,血液培養確定為「布氏桿菌」。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圖/疾管署提供)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 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兔熱病」確診個案為70多歲女性,患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飲食以熟食為主,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7月12日因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至診所就醫,但病情持續惡化,在出現寒顫、腹瀉後,轉至大醫院急診就醫,醫院通報該案感染「兔熱病」。
個案住院治療後,病情好轉,已經出院。當地衛生局完成個案住家及周邊環境的消毒工作及通報醫院實驗室清消作業,同時針對醫院檢驗相關人員與個案的訪視家人進行健康監測14日,目前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個案於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亦無從事戶外活動且無動物接觸史,家中也沒飼養寵物,住家周邊無草叢或工地等風險環境,且未受蚊蟲叮咬,目前仍在釐清感染原因。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以病原菌循環存在於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低劑量即可致病,潛伏期與暴露劑量有關,通常為3至5天,也可長達14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洲、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
國內自2007年將兔熱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後,迄今共確診3例,為1例境外移入及2例本土;前2例病例分別為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及2021年南部本土個案。
▲布氏桿菌病是全球性疾病,於東亞、中亞、中東、非洲、地中海沿岸較為常見。(圖/疾管署提供)
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 是近10年台灣首例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居住北部5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4月至大陸新疆旅遊,在動物市集旅遊時,接觸羊隻和馬匹,但當時並未洗手。7月初因發燒、寒顫等症狀,多次前往診所就醫,後續因肝指數偏高轉至醫院急診,因發燒及肝脾腫大而住院治療,血液培養之菌株經鑑定為布氏桿菌,經治療後已於8月上旬出院。
林詠青指出,與該個案同住家人及國外旅遊同行者目前均無疑似症狀,另因我國已將此菌屬列為第3級危險群(RG3)微生物,故衛生單位已就本案實驗室操作人員依規範區分風險等級,並進行健康監測及評估暴露後處置。
布氏桿菌病是全球性疾病,於東亞、中亞、中東、非洲、地中海沿岸較為常見;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曾於2011年出現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北非、馬來西亞及中國;2012年將布氏桿菌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監測後,迄今累計2例境外移入病例,分別自印尼及中國移入,無本土病例發生。
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若未及時治療,致死率2%,主要在動物間傳播,宿主包含牛、羊、豬、狗等動物。人類感染主要因傷口或黏膜接觸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等,或吃了受布氏桿菌污染的食物或其製品,如未滅菌之生乳或起司。
潛伏期通常為1至2個月,短則5天,也可長達5個月,主要症狀為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出汗、頭痛、背或關節或肌肉疼痛及四肢無力等,嚴重者可能造成心內膜炎、肝脾腫大或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未經消毒的奶類及其製品,並儘量避免接觸動物。
▲如何預防布氏桿菌病?(圖/疾管署提供)
# 首圖來源/疾管署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