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本土「兔熱病」再現 併發症死亡率達3~6成
疾管署公布台灣本土兔熱病時隔4年,確診再加一例。自2007年兔熱病納入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後,至今累計3人確診,分別為2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兔熱病可透過空氣傳播,且被認為有發展生物戰與生物恐怖攻擊的潛力,需要擔心嗎?
我國自2007年將兔熱病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監測,迄今共通報確診3例,1例是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另1例為南部地區的60歲本土個案。
疾管署公布一名本土兔熱病確診個案。該案為一名居住南部地區7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個案於7月12日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至診所就診未改善且出現寒顫、腹瀉等症狀。後續送至急診確認為兔熱病後通報。該個案本身飲食以熟食為主,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也沒有從事戶外活動及動物接觸史,家中未飼養寵物。住家周圍也無草叢或工地等風險環境,亦未遭蚊蟲叮咬。目前該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日前已經順利出院。
人類感染兔熱病途徑多元 死亡率最高達6成
防疫醫師林詠青解釋,兔熱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是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宿主包含野生動物、家畜及多種硬蜱,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
動物間會透過吸血性節肢動物,例如蜱蟲的叮咬而感染。而人類若被帶有病原體的蜱蟲叮咬、接觸到受感染動物的組織,例如野生動物屍體、食入受病原體污染的食物或水,例如生食野生動物、水源被動物屍體或糞便汙染、飲用水未經煮沸消毒、甚至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灰塵、塵土,都有可能被感染。
若是被叮咬感染,會出現皮膚潰瘍、叮咬部位附近淋巴結腫大;假若是食用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則會引發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嘔吐、腹瀉等,吸入受汙染的灰塵或塵土則有可能導致肺部感染。嚴重可能併發敗血症,死亡率高達3~6成,但若經抗生素治療,死亡率可大幅下降。
兔熱病的病原會循環存在於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低劑量即可致病,潛伏期則與暴露量有關,通常為3~5天,亦可長達14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目前未看到人傳人的報告,且已知一旦感染,將終生免疫。
兔熱病可經由空氣傳承 恐成生物武器?
至於兔熱病的病原菌是否具有發展生物戰與生物恐怖攻擊的潛力?
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這樣的說法起因於兔熱病的病原體可經由空氣傳播,相似於炭疽病,才會列在生物恐怖武器的可能病原菌之一,但不清楚是否真有人使用兔熱病作為生物恐怖武器。
另外有些人擔心家兔或寵物兔是否也有感染兔熱病的風險?林詠青說,兔熱病主要在野生動物之間傳播,家兔或寵物兔沒有到野外,感染機會微乎其微。
疾管署提醒,預防兔熱病,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也應避免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處理動物屍體(尤其野兔)時,則要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觸或生飲受汙染的水。如出現高燒、寒顫、淋巴腺腫、病原侵入部位出現癒合緩慢潰瘍疼痛、咽頭炎、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