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養到斷供!陸家長以「自立」為名切斷金援 引爆價值觀衝突
近年來,在中國部分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中,出現一股讓子女在上大學初期就提早「經濟斷供」的趨勢。父母在沒有財務壓力的情況下,選擇不再提供生活費,要求孩子自力更生。這些舉動看似是培養理財與自立能力的教育實驗,卻也引發年輕人與家庭之間價值觀與情感層面的衝突。
根據《南風窗》報導,就讀中國「211」高校的許悅,進入大學不到一年,就遭遇父母全面斷供生活費。起初每月可獲得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8,000元),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中已屬寬裕。半年後,她的生活費減至人民幣3,000元(約新台幣13,500元),並改為每兩個月發放一次;父親還明言:「你要想想該怎麼靠自己活著。」
到了19歲生日那年,父母正式通知她:「國慶節後,生活費將完全停止。」這場急轉直下的改變,讓許悅不得不學會精打細算、打工賺錢,她開始理解「安全感」如何與錢包餘額緊緊綁在一起。
父親後來坦承,這一切其實是「觀察理財能力」的測試。每次詢問「錢夠不夠用」的背後,還暗藏兩個目的:觀察她的花費習慣,以及依此調整下月生活費的多寡。
斷供後,許悅從日常飲食開始省錢,更頻繁地到食堂用餐,盡量使用優惠券。她甚至為朋友送禮一年花掉人民幣2,000元(約新台幣9,000元),也是靠先前緩衝期省下的錢才得以負擔。
有一次,她參加外省調研活動,因無法退票,損失人民幣380元(約新台幣1,710元),對當時只剩人民幣80元(約新台幣360元)的她來說,幾乎是「生存危機」。她靠地鐵與計程車勉強回到家中,不曾對父母透露這段困境,只說自己「寄生在我家」。
返校時,她誤選了價位較高的「專車」,一趟人民幣39元(約新台幣175元)的車資,讓她心如刀割,後悔沒有搭2元(約新台幣9元)的公車,因這代表她得從一週伙食費中挪出來填補。
在學校打工當助管、用AI工具協助教授處理瑣事,兩個月後,她居然靠自己賺了好幾千元人民幣,興奮地告訴父母,卻也讓斷供正式成為常態。雙方默契地認定:既然她能養活自己,就不再需要金援。
另一名就讀上海「985」高校的大二生單荃,父母給的生活費更不穩定,從人民幣1,000到5,000元不等(約新台幣4,500元到22,500元),有時甚至完全沒錢。她觀察到父母的金援與股市表現有關:股票漲就有錢,跌了就要她「共體時艱」。
為求穩定收入,她同時打三份工:家教、學院行政、酒吧兼職,甚至曾靠出售論文稿件賺錢。大一某段時間三項工作全停,她靠男友資助度過3個月。金錢焦慮與日俱增,讓她即使沒缺錢也習慣繼續打工,因她不確定哪天父母會再次中斷供應。
然而,打工生活也打亂學業進度與正常作息,她曾因太晚下班睡過頭而錯過考試,導致學年績點墊底。她說,雖然努力打拼,但常感自己只是用額外的力氣達成別人自然擁有的生活。
有些父母將斷供視為訓練孩子的手段,卻忽視了溝通與支持的必要。例如萧尹因實習賺錢後便被斷供,曾因皮膚病無錢就醫而求助父親,卻換來「你以為我賺錢容易嗎?」的怒罵。
小魚則因家庭選擇讓弟妹上昂貴私立學校而她自己須靠打工完成研究所學費,雖無法證明家中「刻意放棄」,卻難掩被犧牲的委屈。
這些提早走上「經濟獨立」道路的大學生,表面上更早成熟、更具行動力,卻也承受來自家庭權力結構的潛在壓力。他們被期待早日自食其力、減輕家中負擔,但背後難掩情感冷卻與道德壓力的現實。對他們來說,「自力更生」並非選擇,而是無從逃避的生存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