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別再誤以為「天然」就等於安全!產品安全的關鍵在於成分劑量

潮健康

更新於 08月26日13:56 • 發布於 08月26日13:56

圖說:標榜「天然」不代表絕對安全,成分劑量才是真正的關鍵

近年來,保養品市場常以「天然」、「純淨」、「無添加」作為主要賣點,不少消費者也因此誤以為天然成分就等於完全安全;對此,化粧品安全資料簽署員陳萱容提醒:天然來源不等於零風險,真正影響產品安全性的,其實是成分劑量與整體配方設計。

為什麼大家容易被「天然」說服?

消費者往往對「天然標籤」抱有直覺上的信任,認為只要是植物萃取或天然來源,就不會對肌膚造成傷害。但事實上,天然只是成分的來源,並不是安全的保證,在保養品中,不少天然成分仍可能帶來風險,常見的例子包括:

  • 檸檬萃取:含有光敏感分子,塗抹後若直接曝曬,可能造成曬傷或色素沉澱
  • 迷迭香精油:常用於芳香調理,但高濃度下容易刺激敏感肌膚

你以為天然就不傷肌膚嗎?其實劑量才是關鍵

圖說:萬物皆有毒,劑量才是關鍵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曾說過:「所有物質都是毒物,只有劑量能決定它是否有害。」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東西只要超過人體能承受的劑量,都可能變成危險;就連最日常的「水」,若一次攝取過量也可能導致「水中毒」,出現頭晕或噁心等症狀。

因此,保養品的安全與否並不在於是否標榜「天然」,而在於成分劑量是否經過科學計算與嚴謹評估;為了保障消費者,衛福部也已針對部分高風險或具特殊功效的成分訂定濃度上限,確保產品在使用時維持安全性。

同時,自 2026 年 7 月起,所有化粧品(包含標榜天然的產品)都必須完成 PIF 產品資訊檔案,產品負責單位需在 PIF 中詳實記錄成分來源、含量與濃度設計,以及安全性評估與科學依據等資訊,作為合規與安全的佐證。

保養品別只看天然,使用前先局部測試更安全

在使用新的保養品之前,即使產品標榜「天然」,也建議第一次先做局部敏感測試。畢竟除了劑量之外,個人體質是否會對成分產生過敏反應,也是影響安全的重要因素。

你可以先將少量產品塗抹在耳後或手臂內側,觀察 24 至 48 小時,確認肌膚是否有異常反應,若出現紅腫、刺痛或其他不適,請立即停止使用,並依情況諮詢專業醫師。

標準認證提醒:隨著 PIF 制度即將上路,未來保養品的成分來源與安全資訊都將更加透明,消費者也能更清楚了解自己買到的產品。安心保養,不只看「天然」標籤,更要依據數據與科學。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PIF 是什麼?2026 年強制實施!你的品牌準備好了嗎?

・PIF 認證服務諮詢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05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