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耳中風」好發於40歲以上,壓力大、睡不夠的人最常見!單側聽不見、頭暈...6大症狀快就醫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6月03日01:00 • 曾耀儀 整理

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清晨醒來,接電話時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還伴隨悶塞感或耳鳴?許多人以為只是耳屎堵塞、感冒未癒或睡姿不良導致耳悶,卻忽略了可能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一種必須搶時間治療的急症,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耳朵突然聽不見?用333法則判斷是否耳中風

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臨床定義為在三天內,連續三個頻率的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即333法則),通常為單側發作,約九成患者為單耳失聰,少數為雙側,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不只是耳背而是「耳中風」!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廖文輝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常伴隨耳鳴、耳脹、暈眩或失真感,成因至今尚未明確,但多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生活壓力及季節交替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突發性耳聾未來五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有研究指出其發生率每年十萬人口中約有5至27人會受到影響。

▲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廖文輝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常伴隨耳鳴、耳脹、暈眩或失真感,成因至今尚未明確。(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公開耳中風8大治療策略,提升治癒率

臺北榮總耳鼻喉醫療團隊,透過八大創新整合治療策略,提升突發性耳聾治癒率,成效卓著,說明如下:

  • 傳統標準治療法:靜脈注射類固醇藥物,抑制內耳的發炎反應,也減少口服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與不適感。

  • 中耳腔類固醇注射:針對較嚴重型患者(大於50分貝),直接將類固醇藥物注射,經中耳腔至內耳以提升療效。

  • 個人化量身訂做的治療策略:依據病人個人化身體與生活現況,要求進行減重、改善睡眠、生活節律的調整。

  • 聽力圖預測與調整治療策略: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聽力圖可以協助預測預後與調整治療策略。

  • 獨創聽力量值APP:可居家檢測早期發現突發性耳聾,爭取黃金治療期及住院期間的聽力監測與聽力追蹤。

  • 獨創遠紅外線照射治療:突破性的輔助療法,使用遠紅外線聚焦照射內耳,以改善耳蝸微循環與代謝。

  • 獨創聽能復健操:獨創的呼吸放鬆技巧,包括一系列深呼吸和放鬆技巧,有助於頭頸部循環的改善,旨在減少壓力並促進內耳的血液循環。

▲獨創聽能復健操。(圖/翻攝自台北榮總。)

  • 獨創突發性耳聾衛教手冊: 突發性耳聾衛教指導內容及文獻整理,包括實際案例分享與經驗。

她右耳聽不清楚、悶塞…治療後聽力竟比左耳還好

47歲周小姐,某天早上突然覺得右耳聽不太清楚,就像搭飛機時耳朵悶住一樣。當晚便前往熟悉的耳鼻喉科就診,醫師診斷耳壓過大,服藥即可。次日更嚴重,耳朵內的雜音幾乎讓她抓狂,診所醫師建議盡快前往大醫院急診。就醫途中因家人推薦,改至其他診所就醫。接受四劑特殊藥物注射後療效不明顯,醫師雖安撫需耐心等待,但病情卻更加惡化,已無法正常吃飯、工作,連日常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醫師改變診斷認為可能不是耳中風,而是耳內某器官損壞,恐怕無法治癒。周小姐與先生陷入極大迷惘與不安。同時也嘗試針灸等方式,聽力仍無進展。經噴氣球檢查後認定是耳中風,建議再吃藥30天再觀察結果。

周小姐了解耳中風治療就是搶時間,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將可能終生與耳鳴共存,甚至需仰賴精神科藥物維持生活,整個人生會因此改變,當時她極度恐慌,工作與家庭壓力讓她身心俱疲。聽同事提起一名罹患突發性耳聾的網紅,經臺北榮總廖文輝主任治療後聽力完全康復,即轉至臺北榮總就診。詳細檢查後確診罹患耳中風需住院治療,經廖主任悉心治療耐心鼓勵後聽力逐步改善,並奇蹟似地康復。更神奇的是,經治療後右耳的聽力竟比發病前左耳更好,成為少見的特殊案例。周小姐回想那段恐怖的經歷,至今仍心有餘悸這段地獄般的心路歷程,至今回想仍是心驚膽顫,如非遇到廖醫師,她的人生將截然不同,言語難以形容她發病時的痛苦與絕望,對於臺北榮總醫療團隊表達最深感謝。

▲病友周小姐(右2)與醫療團隊合影。(圖/台北榮總提供。)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