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騙子的惡夢!」AI阿嬤專接詐騙電話「瞎聊」整天
「我是你們的惡夢!」AI聊天機器人「黛西」,以一口流利英腔開場,設定為78歲、機智風趣的老奶奶,由英國電信公司開發,專門接聽通報為詐騙號碼的來電。她能24小時不間斷與詐騙分子「閒聊」,話題圍繞烘焙、貓咪或孫子,甚至裝傻學習如何匯款,拖住歹徒數小時不成問題。該技術運用語音分析與大型語言模型即時應答,目的正是讓詐騙犯沒時間去騙更多人。台灣的AI科技公司也受到啟發,研發「麗華阿嬤」原型,模擬白髮蒼蒼、親切溫婉的在地長輩,只要聽到「帳號密碼」、「虛擬幣」等關鍵字,就自動跳話題、裝傻搞混,降低個資外洩風險。開發者強調,目前「麗華」仍在實驗階段,但未來不排除投入應用。
事實上,AI在詐騙圈的應用早已不是新鮮事。刑事局指出,過去兩年已有多起案例,詐騙犯利用AI「變臉」技術,模仿名人進行視訊詐騙,誘騙民眾投資。但這類「偽貌」仍存在破綻,例如表情不自然、嘴型延遲、眨眼頻繁等,只要多觀察、提高警覺,仍可辨識真偽。專家也提醒,這類變臉仿冒,需取得大量素材才能精準合成,因此一般人遭仿冒的機率相對較低。相對來說,名人或網紅因公開影像素材多,反而是詐騙的優先對象。
除了臉部,聲音也是AI詐騙的一大利器。只需錄製2分鐘的語音素材,AI就能訓練出極為相似的語音模型,透過文字輸入,即可讓「分身」講出指定內容,語速、音調甚至語言都可調整。坊間流傳若接到陌生來電,在五秒內開口講話就會被截取聲線,但專家澄清,以目前AI技術來說,需有長時間、清晰且具情緒的語音素材,短短幾秒電話錄音難以有效模仿,因此一般人無需過度恐慌。
面對科技詐騙升級,政府與民間也積極布建防線。刑事局與國教署、金融機構合作,推動「識詐進校園」,從國小開始進行反詐教育,並針對青少年常遇的「求職詐騙」加強宣導,例如以假徵才手法取得個資、要求繳費等。同時,針對高風險族群長者,則透過社區、親友與社福資源合作,推動手機教學、下載防詐App,甚至開發防詐桌遊,以遊戲化方式幫助熟齡族群建立風險意識。
除了宣導,更有藝文界投入創作,傳遞防詐觀念。公益電影《曙光詐現》,由方季惟飾演刑警大隊長,劇中演員多有被詐騙的真實經歷。高人氣音樂劇《我在詐騙公司上班》,則與刑事局合作舉辦反詐活動,讓觀眾在觀劇同時獲得實用知識。當詐騙集團以AI為利器,社會也必須與時俱進,用教育、科技與創意攜手抵抗,才能不被落在後頭。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