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2嬰染腸病毒!敗血症住加護
[NOWnews今日新聞] 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2名未滿月男嬰,皆於8月中下旬發病。案1因母親產後發燒住院觀察,出生第5天出現血氧下降,次日因活動力下降轉院治療等,後續病情穩定,目前已出院返家。案2則是出生後因早產住院,出生後第10天發燒,次日因活動力不佳並出現疑似敗血症徵候轉院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2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2例中部男嬰一位為5天大、另一位則是10天大。他說明,5天大男嬰本身無潛在疾病,8月中出生,個案媽媽出現發燒症狀,將個案轉至中重度病房觀察。
林詠青說,轉3天後,個案出現活動力下降、發紺及缺氧,抽血檢驗出現肝指數上升,血小板減少的情形。而經治療,症狀出現改善,8月下旬出院。
林詠青指出,除了個案媽媽,其家人在個案生產前一週也有發燒、上呼吸道症狀。
林詠青提到,另一名10天大男嬰為早產,出生後就到加護病房照護,但10天大出現發燒、肝指數上升和血小板低下症狀,檢驗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但個案尚未完全康復,住院3星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經疫調發現,個案媽媽同住家人都沒有疑似症狀,但成人可能會是無症狀或不明顯。林詠青提醒,準媽媽生產前2週都要留意身體健康情形,避免與上呼吸道有症狀者接觸。
林詠青提醒,近期開學,雖然過往公布的是以新生兒腸病毒個案為主,但社區有克沙奇A型腸病毒流行,預期開學後,小朋友在學校接觸來往頻率增加,若有傳染病情況,風險也會上升,呼籲學校或機構等要加強宣導勤洗手等。
腸病毒風險仍在!疾管署:急門診就診人次緩升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腸病毒風險仍存在,而本週開學,雖然急門診就診人次與上週持平,但有緩升的現象,只是目前未到全國流行域值。
但曾淑慧提到,部分縣市,如桃園及台東,出現流行域值達到該縣市就診數的8成,按照往年監測情形,開學後就診人次有上升現象,呼籲家長、學校注意防範腸病毒措施,並保持相關警戒。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2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
而近期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持平趨勢,第35週(8月24日至8月30日)門急診就診計7,534人次,與前一週(7,548人次)相當;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近期伊科病毒1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且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評估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仍持續。
疾管署表示,目前社區監測仍有伊科病毒11型活動,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風險持續,由於成人或幼童感染後的症狀通常較不明顯,與感冒症狀不易區別,準媽媽產前14天若有出現疑似症狀(含發燒、呼吸道症狀及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家有孕產婦的民眾也應落實良好個人衛生。
疾管署提到,有症狀者應與孕婦及新生兒適當隔離,醫院嬰兒室、產後護理之家及托嬰中心等高風險機構,應持續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孕產婦入住時務必詢問產前14天至分娩後與同住家人(含家中其他兒童)是否出現疑似症狀,針對疑似感染的孕產婦、新生兒與嬰兒,應採取適當隔離防護,並及時給予適當診斷及醫療處置。
另適逢開學期間,學童返校互動機會增加,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應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等觀念,並維持幼童活動環境清潔與通風,定期以500ppm含氯漂白水重點消毒幼童常接觸表面,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家中嬰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