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尖兵/直擊純種MIT自駕電巴開發 車輛中心助台廠打造自駕車產業
在全球自駕車浪潮加速推進之際,台灣也沒有缺席。根據本刊調查,由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簡稱車輛中心)主導的Level 3自駕電動巴士(下稱自駕電巴)計畫,正穩步從測試階段朝商轉目標邁進。本刊日前直擊這輛100%由台灣團隊打造的自駕電巴,整合感知系統、決策演算與車輛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並搭配ARTC自研的AI模擬演算平台,具備自主導航、車道維持與環境辨識等功能,象徵MIT自駕技術實力已具備實地應用的基礎,也為台灣自駕產業鏈開啟全新局面。
7月15日清晨,台中剛下過雨,一輛紫黑交錯車身、搭載多組感測器的Level 3等級自駕電巴緩緩駛來,車內駕駛雙手未握方向盤,車輛仍穩定前行,且轉彎與減速皆精準到位,展現高度自主駕駛能力。在微濕的道路上,彷彿科幻電影情節原汁原味地在台灣真實重現。一場MIT(台灣製造)智慧交通的具體演練,正悄然鋪展出台灣自駕技術邁向公共道路的新藍圖。
為達商業化 降規重啟
據本刊調查發現,這輛自駕電巴完整串聯起台灣本土的電子與車用供應鏈,展現出高度整合能力。從最小的感測器、中央控制器,到整車的車體與底盤模組,甚至涵蓋資安防護與AI軟體控制平台,幾乎所有核心技術都由國內團隊主導。
參與其中的關鍵業者包括整車製造的成運汽車、車電系統的奇美車電與歐特明電子、高速運算模組的華碩、資安管理平台的中電電信與佳駿、遠端軟體更新的科絡達、T-Box車聯網的友通資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肩負輔導國內車輛及零組件工業升級發展的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簡稱車輛中心),不僅在其中扮演測試驗證的角色,同時也提供車用電子AI雲端訓練平台服務,幫助業者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自駕車相關產品。這場「MIT自駕車」計畫,不僅凝聚跨界能量,更突顯台灣自駕車技術的自主性與量產潛力。
鮮為人知的是,這台MIT自駕電巴的開發過程,背後其實有一段從高點回到起點的研發故事。ARTC研究發展處副理葉重宇向本刊透露,早在數年前,ARTC即已打造出Level 4等級的自駕車原型,當時搭載高精地圖、光達與數顆感測器元件,感知能力完整,卻距離實際上路和商業化目標遙遠。
究其原因在於成本及法規等問題,葉重宇直言,光一顆高階光達模組要價就高達50、60萬元,雖說相較過去一顆上看百萬元降低不少,但若搭載多組,整車成本居高不下,難以量產;其次,各國對自駕車的規範尚未明確,就連台灣也沒有確切的管制政策。
在現實考量下,ARTC選擇打掉重練、降規重啟。在不依賴光達、高精地圖與(車外)車聯網的情況下,以能快速協助台灣業者商轉為目標,打造出這款輕量級但穩健的Level 3自駕電巴,重新整合供應鏈並優化軟體演算邏輯,讓成本與實用性達到平衡。
海外拓商機 攻入美國
隨著Level 3等級自駕電巴技術漸趨成熟,ARTC與台灣供應鏈也正積極尋求海外合作機會,鎖定公車與校車等B2B應用場景,作為切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相較Robotaxi(無人計程車)須完全無人駕駛、面對更嚴格的法規與風險控管,公車與校車具備固定路線、駕駛仍需在場等特性,成為Level 3自駕車最適合的應用場域之一。」ARTC董事長王正健向本刊直言。
王正健透露,目前台廠華德動能已攜手美國校車公司Optimal展開合作,第一步先將柴油巴士轉為電動化,然後再進一步導入Level 2與Level 3駕駛輔助與半自駕功能。
據了解,ARTC早就與Optimal共同成立新創公司「優車智能」,作為MIT自駕技術出海的前線平台。王正健透露,該公司以整合式方案進軍美國市場,導入台灣供應鏈的核心技術,包括影像辨識攝影機、人臉與指紋辨識系統、手勢控制模組等,並於美國當地組裝校車,正式銷售給加州政府。
「在美國市場排除中國車用晶片與整車進口的限制下,台灣供應鏈的技術可信度與開發速度將成為競爭優勢。」王正健信心滿滿地表示。他並補充說,許多美國與歐洲公車製造商正積極尋找新夥伴,台灣具備資通訊、汽車電子與資安等技術實力,又無車廠品牌包袱,反而更受青睞。
下一個戰場 智慧座艙
專家表示,自駕電巴不只著重駕駛輔助,當全球車廠紛紛投入自駕車開發之際,從「駕駛」到「乘坐」的角色轉變,也悄悄啟動了車內空間的再定義。當駕駛者逐步放手方向盤、眼神不再鎖定路面,汽車內部的智慧座艙便躍升為下一個兵家必爭的科技重地,「智慧座艙將會是另外一個很賺錢的地方。」王正健肯定地說道。
王正健指出,過去自駕技術關注的焦點,多半放在外部環境感知,例如鏡頭、雷達、光達的感測範圍與運算能力,但隨著自駕車進展到Level 3與Level 4階段,人類可將手從方向盤釋放、眼睛離開前方,轉而關注車內娛樂與互動,這時就進入智慧座艙的時代。
「到了Level 4,我們可以在車上辦公、購物、娛樂,甚至和朋友專注聊天。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尤其在駕駛不用隨時接手的情況下,人機介面會變得非常重要。」王正健滿懷期待地說道。
台灣供應鏈 同迎契機
王正健進一步分析,電池、馬達等動力系統仍掌握在整車廠手中,台廠切入不易;但智慧座艙屬於非安全主導領域,反而有利於台灣電子廠商發揮系統整合與人機互動設計的強項,而台廠也卯足全力積極搶攻。「這股潮流,勢必讓台灣供應鏈迎來關鍵機會。」王正健強調。
王正健舉例,在今年美國CES展中,友達、群創、和碩皆展示最新的智慧座艙,包括AR抬頭顯示器、曲面螢幕整合、語音與手勢控制等。其中,友達更斥資收購德國BHTC(Beh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進一步強化語音辨識與觸控模組技術;公信電子則以商用車市場為起點,打造具備高耐用性與多工整合的智慧座艙平台。
在國內自駕車上路法規仍待進一步鬆綁的情況下,ARTC與業者並未停下腳步。王正健透露,該輛Level 3自駕電巴已規劃於下半年或明年啟動實路測試,相關推進也與交通部、立法機關緊密協調中。業界普遍看好,若能成功落地,不僅能為智慧交通開創新局,也將為MIT自駕系統在全球市場打開一扇門,在龐大市場商機中分得一杯羹。
加鏡LINE新聞不漏接
產業尖兵/永豐餘跨足智慧能源管理 永餘智能扛開拓碳管理江山重任
產業尖兵/低軌衛星進入手機直連時代 美新創AST攜手廌家科技挑戰星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