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礦企受惠出口管制 大幅轉扭虧損全面轉盈 股價翻倍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國稀土產業在北京出口限制政策推動下,迎來明顯反彈。多家國有上市礦企在2025年上半年大幅扭轉虧損、獲利回升,股價亦強勢上漲。不過,隨著美國與澳洲等國積極建立本土供應鏈,外界憂心中國稀土定價權恐將逐步受到挑戰。
出口限制推升價格 礦企營收翻轉
中國稀土資源科技公司在深交所公告,上半年營收年增62.4%,達人民幣18.7億元(約2.62億美元),淨利16.17億元,與去年同期淨虧24.44億元相比出現戲劇性反轉。公司直言,主因是「稀土產品價格回升」。
中國政府於4月對17種稀土元素中的7種實施出口限制,包括釤、釓、鋱、鏑、鎦、鈧與釔,帶動全球市場價格飆漲。這些關鍵材料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新能源車、風力發電機及飛彈防禦系統,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多家央企轉虧為盈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隸屬中國稀土集團的「五礦稀土」也在上海證交所報告,上半年實現淨利7.2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30.15億元大幅改善。雖然營收縮水至26.7億元,但由於壓縮低毛利貿易業務,加上稀土價格上行,使公司順利翻正。
同樣有財政部撐腰的盛和資源,營收年增13.6%至61.7億元,淨利3.77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6851萬元。北方稀土則表現最為亮眼,上半年營收188.6億元,年增45.2%,淨利達93.1億元,較去年同期暴增逾20倍。公司並盛讚政府措施「有助於規範出口,促進國際產業鏈健康發展」。
廈門鎢業表現分化,海外布局啟動
福建省屬企業廈門鎢業,上半年營收增11.8%至191.7億元,但淨利小幅下滑4.4%至97.2億元,原因在於去年一次性處分資產的收益消失。不過其稀土業務營收仍增34%至27.5億元,稅前利潤成長6.7%。若扣除一次性因素,獲利增幅高達78.4%。
該公司更著手海外開發,與赤峰黃金在寮國合作開採稀土,產能已擴大三倍至每年1500噸稀土氧化物,並全數運回中國冶煉。顯示中國企業一方面鞏固國內資源,一方面積極外拓布局。
風險猶存,國際競爭升溫
受惠於業績改善與價格回升,相關個股自6月底以來大幅走揚。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北方稀土與盛和資源股價已雙雙翻倍,中國稀土、廈門鎢業及五礦稀土亦上漲36%至逾60%,漲幅遠超大陸滬深300指數同期14%的漲幅。
儘管短期表現亮眼,但產業前景並非無虞。五礦稀土提醒,國際競爭正加劇,美國、澳洲等國全力打造自有供應鏈,未來可能削弱中國在稀土市場的全球定價權。此外,美中貿易戰局勢仍受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政策牽動,變數難測。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掌握全球最大稀土儲量,短期仍具主導地位,但隨著各國積極「去中國化」,未來中國企業恐須在「價格紅利」與「國際競爭」之間尋找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