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蒲青觀點》南部災情考驗政府動能:賴政府別成為下一個「待重建區」
Newtalk新聞
針對2025年7月下旬以來,台灣南部因豪雨、颱風造成嚴重災情,從嘉義以南,包括台南、高雄、屏東,民進黨執政縣市幾乎無一倖免,豪雨肆虐不止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賴清德及卓內閣在災後應變與救災過程中,確實面臨若干批評與質疑,反應慢了半拍,過去救災都有一定SOP,這次卻只看到中央政府應對危機冷感,多數時間僅看到地方首長與民眾苦苦硬撐應付這次天災。
我們看看同樣是民進黨執政的政府,回顧2005年8月10日由於當年處於乾旱,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謝長廷以及桃園縣長一同搭直昇機巡視石門水庫情形,發現石門水庫上游與中游比下游還要渾濁,證實水土保持發生嚴重問題,陳水扁下機後,立即去巡視石門水庫壩頂,水利署長陳伸賢當場向總統簡報,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總統以少見的嚴厲口吻質疑水利署,難道沒有責任去看看壩頂,扁再趕去後池抽水站,把在場所有官員狠狠罵了一頓,當時陳水扁說出經典了一句名言「搶水視同作戰」,等到缺水問題解決以後,這段時間哪些官員失職,通通要下台負責。前後兩個政府相比較,我們看到執政高層的執政溫度不同,前者有苦民所苦和同理心,民眾都感受到了。
這次南部下起致災性強降雨,導致多個縣市民眾仍然泡在雨水中,其中出現多項救災缺失及爭議,包括災前預警與超前部署不足。氣象預報和實際有落差,中央氣象署對降雨路徑與強度及地點的預測偏弱,導致地方首長判斷失誤,錯過搶修和預警時機。例如屏東的水門未提前關閉,台南仁德地區未能即時疏散居民,導致民宅與車輛泡水,災後民眾怨聲連連。
行政院雖然在災情升高後開設「一級應變中心」,但已經錯失黃金救援時間,軍方和重機具出動也出現「下令慢」以及「人員不到位」等多項問題,這使得災區居民需靠村里系統及志工自救。
過去中央政府無論誰執政,總統或閣揆都會在第一時間前往災區視察,看看災民有何需要?這一點也不一定是完全對。雖然總統未在第一時間前往災區,但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也去了,不過媒體卻聚焦在經濟部長郭智輝穿著皮鞋在下豪雨的災區。
這段期間,中南部民眾持續受到大雨侵襲,導致生命家產收到嚴重威脅,與這豪雨災情相關的部門,包括有經濟部、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內政部、交通部、原委會,為何都沒聽到聲音啊!尤其有些部會擔任主責,像經濟部水利署和交通部、農業部、原委會,幾乎集體噤聲,無聲無息。這些應該主動負責統籌、調度資源的機關,難道忘了自己肩負的責任?真的把自己當成路人甲,因此就有民眾諷刺:「這些首長都是第一天當官嗎?」,遲鈍的狀況,令人咋舌。
水利治理方面亦遭檢視。民進黨過去強力將水利會改制為行政機關,至今成效未明。農田灌溉是否更有效率?還是制度僵化、災害應變更為遲鈍?農民的疑問與批評,可以說值得政府正視。
今日卓揆率相關部門首長南下,視察高雄六龜和台南柳營兩地,算是亡羊補牢,但這已經是多少天之後的事。不是說你有去現場就是親民,而是你讓民眾感受到甚麼?接下來,如何災後重建,希望不是又是一場刁難農民的混戰,應盡快讓農損補助到位,應該出動國軍來協助災民重建。希望政府能正視農損問題,加速補助撥付程序,讓農民免於再次奔波應付行政流程。軍方也應投入協助清理與重建,展現國家力量的溫度。這次災區大多是民進黨基本盤地區,民眾對民進黨的長期支持是否因救災失靈而動搖,將影響明年地方選舉的結構與動能。
民眾並非要求每位官員到現場作秀,而是希望一套有效率、有溫度、有責任的應變系統。豪雨會過去,但如果讓民眾對賴政府的信任感流失了,顯露出對民進黨長期在這幾個縣市執政的疲憊感和失望,這或許才是賴政府真正要面對的「災後重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