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最後一場才能分出勝負」 中經院長:最糟糕的不是稅率比日韓高
Newtalk新聞
針對美國對台宣布暫定 20 % 對等關稅引發的各界質疑與產業反彈,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近日於臉書撰文表示,台美關稅協商仍在進行,暫定稅率並非最終結果,強調「現在下結論太早」,並解析川普政府對台貿易策略的談判邏輯與可能的政治考量。
連賢明指出,目前公布的 20 % 稅率尚未包括具體的採購清單、投資額度或其他讓利條件,顯示談判仍在進行。他形容此局如同「NBA季後賽」,台灣尚未打完所有賽事,不應以目前進度與日韓相比就斷定談判失利。
針對川普對台設定較高稅率,連分析,這並非「免費低稅率」,而是川普的籌碼策略。若給予台灣過早讓利,卻未談成實質讓步,未來難以追加代價。他強調,稅率是「動態調整」的談判工具,川普仍可依情勢拉高或降低。
在談判管道方面,連點出台灣因無正式外交關係,總統無法赴白宮,談判代表也難與川普面對面,導致台美談判進度相較日韓、歐盟更為緩慢。他舉例,川普曾親自與日本談判代表當面喊價,從 4000 億美元拉高到 5500 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而川普本人喜歡「橢圓辦公室喊價」的談判方式,對下屬轉達的協商成果往往不滿意,這使得台灣進程受到政治現實限制。
連賢明也指出,台灣應將目前的對等關稅與美方所推動的「232 關稅」(半導體與 ICT 領域)一併協商。據他分析,台灣對美出口有約 65 % 屬於 232 項目範疇,若兩者分開處理,恐需「付兩次代價」,將對以 ICT 為主的台灣出口產業極為不利。
最後,連提醒,與其執著稅率高低,不如正視談判所需付出的龐大代價。他指出,目前談到 15 % 關稅的國家,如日本、南韓與歐盟,普遍都承諾數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與採購,包括能源、農產品與飛機,甚至由美方指定投資項目。他警告,這些條件若未能妥善處理,將在國內引發朝野角力,甚至造成協議難以執行,恐使川普「顏面掛不住」,對台美關係造成長遠傷害。
整體而言,連賢明主張以更長遠與務實的視角看待台美貿易協商。他強調:「最糟的並不是暫定稅率比日韓高,而是我們低估了這場談判真正的代價與風險。」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