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讓「害怕」重新變成保護機制:《走出恐懼牢籠》
文/犁客
「勇敢」常被認為是正面特質。我們會鼓勵猶豫的孩子「勇敢嘗試」、會鼓勵失敗的朋友「勇敢面對」,總之它是個讓我們離開原地、邁步向前的特質,而這樣的特質當然很重要,畢竟你不這麼做,就什麼都不會發生。
不過,「害怕」其實並不是什麼負面特質。害怕走進黑漆漆的洞穴,因為你無法確認裡頭有什麼東西,冒然走進去可能遇上任何一種你想像得到的(甚至你想像不到的)從內到外的傷害,而受到任何一種傷害,都會或大或小地影響到生存──「害怕」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所以,大多數關於「勇敢」的鼓勵和勸告會伴隨「小心」,只是事實上大家也都知道,如果你曾經勇敢地嘗試過但失敗了,就有可能比還沒嘗試前更害怕,因為你知道要注意要小心的點變多了,也知道失敗時受的傷害是怎麼回事。所以你必須關注更多微小細節,為了很多考量思前想後(而且這些考量點很有可能還會相互矛盾),這些反覆的、大量的、細瑣的思考很容易耗盡心神;你也必須做好受傷的準備,雖然說已經大概知道那個傷會多重多大,但那不代表你可以很輕鬆地再接受一次──事實上,你有可能完全不想要再受一次那樣的傷害。
因為更多小心、更想遠離傷害,於是可能更害怕,而且還會覺得聽見「要勇敢哦」的鼓勵很刺耳──又不是沒勇敢過!就是試過才知道痛的嘛!久而久之,這類小心可能會失控滲透到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被蛇咬過於是再也不敢碰到繩子),造成不便,我們變成不是真的害怕傷害,而是害怕「害怕」這件事──一旦覺得「『害怕』好可怕」,就會出現一個負面的無限循環,朝著沒有盡頭的黑暗一直繞著漩渦轉進去,到最後連自己在怕什麼都不得。
這麼一來,「害怕」就不是什麼保護機制了。它變成一種鉗止活動的枷,而你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不能或不想做那些事。
這樣不好。
但這並非不可逆。而且,想重新校準、讓「害怕」回到它該發揮作用的狀態,不見得需要心理諮詢──這機制發生在大腦裡,重設一次就好了。
《走出恐懼牢籠》提供重新設定的步驟:先搞清楚觸發害怕的關鍵是什麼,再評估自己的情緒反應,找出可以冷靜面對的態度,同時在那樣的情境下保有清晰的思考。這麼一來,「害怕」就會變成正確的保護機制,在我們「勇敢」的時候,成為讓我們「小心」的提醒。
《走出恐懼牢籠》電子書 - ★心理健康類獨立出版商圖書獎銀獎★2022年心理健康類國際圖書獎入圍★2022年讀者最愛自助、非小說類圖書獎銅牌長期恐懼,奪走了你的快樂和健康?獨創「塑造勇敢大...
▶▶看看【CBP療程,幫你更快冷靜大腦:走出恐懼牢籠】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