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課綱運動10週年 學生為課審會帶來多元視角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0日電)民國103年、104年的反課綱運動喧騰一時,教育部首度開放學生擔任課審會委員。學生代表今天在「反課綱運動10週年」活動分享參與課綱審議好處,在於帶來更多元視角。
民國103年時,教育部推動課綱微調,因觸及敏感的史觀議題,引發青年不滿,104年爆發一連串抗爭。政黨輪替後,微調課綱遭廢除,教育部重審檢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課審會)組織,納入學生代表,讓學生也能參與課綱審議,寫下台灣歷史的重要一頁。
由青年團體推動的「反課綱運動10週年」活動,今天晚間在台北舉辦第2天論壇,主題為「反思課綱流變:108課綱的誕生與未竟之業」。
作為首批進入課審會的學生代表劉千萍,今天在論壇中分享自己大學1到4年級間,參與課審會審議的過程。她認為學生審課綱,是「反課綱運動」非常重要的「遺產」,建立了尊重民主、多元的審議機制,把關未來的每1份課綱。
劉千萍表示,「反課綱」後,課審會最重要的是重建能讓大眾信任的制度,確保民主的審議機制。當初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議事規則、公開紀錄等,可以說是處於高度被觀望、凝視的狀況下。
劉千萍坦言,學生代表承受一定的壓力,一直有「學生憑什麼審課綱」的質疑。但她認為,學生代表最大的意義是確保視角的多元,呈現作為「教育主體」的經驗,和其他學者專家、家長等溝通協調和說服,努力達成共識。
成長於跨國婚姻家庭的劉千萍在課審會中,就曾分享新住民子女遇到的掙扎,協助改善課綱相關議題內容的書寫方式。
中央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茂桂也曾參與課審會,他說,課綱常常是一群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思考15歲左右的人要學什麼,如果沒有做好是為差30多歲的人審課綱的心理準備,真的很危險,而台灣的國文、歷史老師很容易有這樣的問題。
張茂桂提醒,課綱涉及許多面向,包括如何用既有知識解決未來的問題、資源分配與利益、內容多寡和取捨等;哪個科目變成考科,或是不被採計,都涉及許多不同的利益,連升學考試考得太簡單,都會傷害到一些人的利益。
張茂桂認為,民主社會要解決爭議,最重要的還是法制依據、正當程序;「反課綱」背後呈現的黑箱作業、程序不正義問題,對108課綱帶來一些「撥亂反正」的影響。(編輯:吳素柔)114073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