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初期像痣,不治療恐侵蝕鼻眼頭骨...醫示警3大好發族群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10日01:00 • 林勻熙 整理

基底細胞癌,病變細胞來自表皮基底層或毛囊最外層細胞,雖然生長緩慢且轉移率極低,但若不治療仍會逐漸擴大,並侵蝕周邊深部組織器官,像是鼻子、眼睛、頭骨等部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也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最高的一種,好發四十歲以上人群,尤其是長者、膚色較淺者及男性,八成病例集中在頭頸部,主要與紫外線曝曬相關。臨床表現以結節型與表淺型為主,常被誤認為痣或皮膚斑塊。皮膚科醫師提醒,雖然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且轉移率低,但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侵蝕鼻子、眼睛等深部組織,嚴重影響外觀與功能。

基底細胞癌發生原因與高風險族群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病變細胞源自表皮基底層或毛囊最外層細胞,發生率約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數百人罹患,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

此癌症的危險因子主要與長期日曬造成的紫外線傷害有關,尤其是戶外工作者或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的人群。除紫外線外,接觸三價砷化物也是已知致病原因之一。

此外,年齡也是重要因子。基底細胞癌好發40歲以上,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臨床觀察顯示,男性與膚色較淺者是高危險族群。值得注意的是,80%的病例出現在頭頸部,其餘則分布於軀幹或四肢。

基底細胞癌臨床表現:兩大常見類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指出,基底細胞癌的臨床表現多樣,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結節型與表淺型。以下整理說明:

結節型(約佔60%)

  • 結節型病灶大多出現在臉部,如臉頰、鼻子、耳朵等長期曝曬區域,直徑約0.5至1.5公分。
  • 初期外觀表現類似痣,呈膚色或藍黑色小結節,表面光滑,常伴隨擴張微血管。
  • 隨著腫瘤生長逐漸擴大會形成滾邊樣隆起,中間常合併不規則潰瘍,俗稱「啃咬狀潰瘍(Rodent ulcer)」。
  • 藍黑色結節需要與惡性黑色素瘤做鑑別診斷。

表淺型(約佔30%)

  • 表淺型病灶大多產生在軀幹,呈現單一或多發性鱗屑性紅斑塊。
  • 特徵是邊緣圍繞透明隆起顆粒,外觀容易與濕疹或皮膚炎混淆。
  • 需要與皮膚原位鱗狀細胞癌(波文氏症,Bowen’s disease)區分,兩者皆與砷化物暴露有一定關聯。

臨床上,若患者於臉部發現持續不癒合的腫塊或潰瘍,或軀幹出現異常紅斑與黑色線條,需儘快就醫檢查。

基底細胞癌診斷與治療方式

潘企岳表示,基底細胞癌的診斷方式,雖然經驗豐富的皮膚科醫師多能憑肉眼或皮膚鏡檢查初步辨識,但仍需皮膚切片及病理檢查做最後確認。治療方式會依據腫瘤大小、深度與部位而異,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 手術切除:可採用標準之廣泛性切除(wide excision)或保留較多組織之莫氏顯微手術(Mohs surgery)。
  • 非手術治療:早期小病灶或不易手術者可以採用反覆之刮除、電燒、冷凍治療及合併外用藥物。不論手術或其他方式,整體治癒率相當高(大於90%),術後應追蹤至少5年。

潘企岳提醒,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且轉移率極低,但若不治療,仍會逐漸擴大並侵蝕周邊深部組織器官,如:鼻子、眼睛、頭骨等部位。建議民眾若發現臉部不明腫塊,包括臉頰、鼻子、耳朵,腫塊甚至逐漸擴大容易潰爛,應立即就醫。此外,雖然較為罕見,基底細胞癌也可能發生在軀幹,身體若發現異常斑塊甚至不明黑色線條,也應儘早就醫排除惡性變化。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